如果“云组织”乃大势所趋,企业该如何转型?

在交易成本大幅下降的时候,组织的边界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科层制真到说再见的时候了吗?
组织为什么要有边界
横向边界的存在源自专业分工的需要,纵向边界的存在是规模经济时代的要求。
企业内部有两类边界:横向边界形成了专业化分工,纵向边界形成了管理层级。分工越细,横向业务单元之间边界越多,越难以协调。此时,就需要在横向的业务单元之上设置一个上级进行协调。通过权力调配员工劳动的模式,形成了科斯(Coase)所谓的节约交易成本的效果。因为如果是到市场上去买这样的劳动非常“麻烦”,成本极高,相比之下,让合适的人成为员工,并在一段时间内用工资换取对他们的支配权更简单。
横向边界的存在显然很有必要,专业化分工至今依然是大势所趋。甚至,钱德勒时代“大而全”的产业链一体化企业正在被“归核化”的“小而美”企业所取代。但是,纵向边界是否一定需要存在?
纵向边界的存在有两个理由:
其一,同一层级的专业化业务单元无法横向协调资源。因为,他们只需要听命于上级,自扫门前雪,何必额外付出成本进行横向沟通?横向整合资源的结果也许是为上级制造出惊喜,但也有可能闯祸。况且,如果制造出惊喜,如何论功行赏?种种因素,导致业务单元的领导更加保守。所以,必须有一个上级机构,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沟通协调,否则,工作(尤其是涉及非常规协作的工作)就推不动。
其二,统合以实现规模生产。低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需要一个高层在战略位置上指路。那么,为什么低层就不能合理规划自己的行动呢?他们不是最了解市场信息的吗?
纵向边界大量存在,是典型的B2C商业逻辑,即从生产者到消费者。那个时代的特点是规模经济,因为用户的需求单一,产品供给能力不足,能轻易出货。此时,最重要的是如何整合各个专业化分工的业务单元以形成规模生产,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权威就有必要存在,而低层业务单元对于市场的敏感不会成为出货的关键。这种组织模式中,高层是企业的决策中心,高层的计划统得越死,对于信息的整合越彻底,越能实现规模经济。
私有云组织:内部无边界
“私有云组织”就是将所有内部人力资源上传到云端,任何任务都可以用价格发出信号,召唤最能胜任的个人或团队参与进来。
有边界组织减少了不确定性,产出了预期的绩效。但正如韦尔奇所说,当企业建立很多管理层级(纵向边界)时,就好像一个人穿了很多毛衣,对外部环境越来越不敏感。
所以,企业在组织变革中一直致力于减少层级,更加扁平化,增加一线的决策权。那些既希望保留规模经济优势,又希望快速感知市场的企业则开始矩阵化,保留职能制的专业分工,又用虚拟组织或虚线汇报等模式,以市场为中心增加横向业务单元之间的联系。有的企业的虚拟组织完全是跨越部门的,例如本田这个传统巨头实施跨职能的“大项目领导(LPL)”。
这些改变能够来得更彻底一点吗?能不能干脆去掉上级?为何不把业务单元变成“公司”,把员工变成“创客(创业家)”呢?这样一来,这群传统组织中的被管理者不是就具备了经营的积极性,不再需要“管理”了吗?
当权力下沉之后,原来的部门和个人就变成了“经营单元”,不再满足于行政命令调配的资源,每个经营单元(部门或个人)都必须要找到自己的买家(用户),没有买家就意味着没有存在的必要。组织内被分散的经营单元被价格信号重新串联到了一起,结果就是每个人都“听市场的”。
这不是互联网企业的专利,工业企业海尔和房地产企业阳光100已经启动了这种变革。当它们将市场机制引入组织科层时,我们发现,纵向边界存在的两个条件已经不同了。
其一,同一层级的专业化业务单元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协调。要让部门跨越职责来行动,最好的办法就是诱之以利,海尔的人单合一就是典型模式,部门之间的交易实施SST原则:要么索偿(S)、要么索赔(S)、要么跳闸(T),说清楚了问题再恢复流程。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是另一个典型模式,把部门切分成阿米巴,用各个阿米巴创造的单位时间价值来核算交易。从此,横向协作不再是问题,因为协作就是做生意的机会,业务单元创造的任何价值都能够在生意中被相对精确地计量。
其二,低层业务单元不再需要来自高层的指挥。当前的商业逻辑,已经迭代为C2B逻辑,即从消费者(customer)到生产者(business)。这个时代的特点是范围经济,用户的需求多元,产品供给能力高度发达,需要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此时,最重要的是发挥底层业务单元的主观能动性,使它们接触市场并反馈需求,倒逼生产。如果司令部听不到炮火,就让一线那些特种部队自主行动吧,特种部队可能是临时集结的,高层的中心地位反而只会降低决策效率,而大一统的标准又不可能适应变化无常的市场。
这种组织模式中,低层成为企业的中心,高层的作用变成了“支持”而非“管理”,企业好像建立了一朵“私有云”,所有的内部人力资源都在云上实现共享,任何任务都可以用价格发出信号,在企业的数据平台或大数据平台上召唤最能胜任的个人或团队参与,这就是“私有云组织”。
有意思的是,去除高层的管理促进了专业化分工的细化,组织裂变为更多的细胞。大家都只想保留自己最擅长的业务,抛弃那些不擅长的负担,而被抛弃的业务又有擅长的团队或人来顶上。因此,私有云上的“云朵”越来越小,越来越多,越来越成为最优质的资源。
公有云组织:无限无边界
“公有云组织”将全社会的人力资源纳入云端共享,企业成为轻资产负担、高市场敏感、高盈利水平的组织。
其实,真正的无边界组织不仅仅是组织的内部没有边界,还应该消弭组织与外部的边界。因为一旦这样,组织外部就会出现很多“创客”力量,渴望能够顶替内部那些弱小的业务单元,变现自己的商业价值。而企业内部的业务单元就丧失了身份的“保护”,会产生更强的动力。
组织内部已经出现了相应变化——模块化(modularity)。没有了纵向边界,横向资源交换频繁,使得业务逐渐实现模块化。整体任务被分解为小模块,每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抽离任何一个模块都不影响其他模块的功能,每个模块都极度简单、清晰,易于评估。内部的服务商和外部的外包商交付的结果(任务模块)能够轻易实现对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加上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信息便利,交易成本被进一步降低。企业可以依靠更优的外部力量将业务拓展到诸多领域。
渴望进入组织的主要有两股“创客”力量:
进行批量规模生产和专业化运作的机构外包商。这部分企业对外提供若干同类服务,客户不止一家,提供服务越多,相对组织内的业务单元就越有成本和专业化水平的优势。富士康提供代工服务,许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招聘、培训、福利管理等服务,都是遵循了这种逻辑。
进行赋闲劳动力或智力变现的个体外包商。克莱·舍基(Clay Shirky)在《人人时代》一书中提出了“科斯的地板”,即当互联网信息技术如此的发达,任何人的才能都能找到变现机会。猪八戒网这类互联网企业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主动搭建平台,聚集大量有才华的威客。人人快递、易到用车等都是在利用社会的赋闲劳动力或智力。
转型,巨头如何起舞?
打造云组织有两条路径:一是在原有组织构架上实施市场化;二是利用虚拟团队形成另一套“云化”构架。
最难的是将内部组织“云化”,这是起点。因为企业内部却总有一股力量在维护传统的“边界”,越是巨头就越难转型。打造云组织有两条路径:一是直接在原有组织构架上实施市场化;二是利用虚拟团队来形成另一套“云化”构架。
“壮士断臂” 市场化必然打破原有的权力格局,需要老板的“铁血”。阳光100在实施阿米巴经营后,阿米巴(他们叫作UTF,United Task Force,即“联合目标共同体”)赋予了充分自主权,形成了一种“原动力机制”。每天,项目部大量业务工作先由阿米巴长决策,再把工作指令传递到后台相关部门,这些后台部门再传递到有关高管进行协同工作。一名老总说:“现在我的工作一半以上是阿米巴长指挥我干的。”
这种模式带来了业绩的高歌猛进,但也因为管理层被削权,带来了内部的巨大矛盾。在阳光100强力推行一系列阿米巴模式时,一开始就有人以辞职来抗议。实施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辞职和调整的高管超过1/3(其中集团副总裁一名,区域总经理三名,项目总经理三名)。但奇怪的是,中下层管理队伍却非常稳定,员工更是积极性高涨。老板易小迪显然做好了应对这种波动的准备,他的落棋无悔也被证明是正确的。
海尔的“人单合一”、“自主经营体”早就被奉为经典。此后张瑞敏的一个举动再次震惊业界。
他声称,2013年,海尔完成裁员1.6万人,计划2014年再裁员1万人。但这些人并没有离开海尔,而是成立“小微公司”继续为海尔服务,海尔则变成一家平台公司。变革后,海尔只留下了三种人:平台主、小微主和小微成员,以更加纯粹的市场规则进行合作(而不是原来的内部结算)。
这种变革正是要将海尔变成一个“公有云组织”,他们提供资金支持,让原来的员工进行小微创业,也欢迎外部的人才进入平台进行小微创业。这种改革激发了无限的活力,小微公司创意频出,天樽空调、均冷冰箱、空气盒子……不断带来惊喜。生产雷神游戏本的小微甚至引起了风投的关注。
但转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真正把这个理念落地,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海尔内部人形容:张总对于战略转型的思路最清晰,高管人员开始不理解;后来高管开始理解并推行了,内部员工又不太理解;现在员工们动起来了,外界又不太理解。这个转型的过程有多痛苦,可见一斑。
利用虚拟团队来打造云组织的路径 普通的跨职能团队依然保留了虚拟团队成员在原来部门中的身份,这意味着组织的科层构架依然存在,最多是一个矩阵模式(两条线汇报),但这种基因始终不会被改造、消除。
商业组织结构只是商业社会结构的缩影,必须匹配后者才能逻辑自洽,才能存续。当商业社会结构已经被互联网推向“云”,资源变得分布式存在,高度共享,随需调用,商业组织结构的“云化”已经呼之欲出。
源自:中欧商业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