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在变重
2016年,互联网金融将在资本市场上进入2.0时代。机构投资者将不再只为概念炒作付出高昂的估值,而是要开始验证商业模式的变现能力和可持续性。当资本市场狂热退去时,互联网金融企业估值差距会显著拉大,甚至出现赢者通吃局面。
2015年互联网金融可谓跌宕起伏,年初蚂蚁金服估值高达450亿美元,年底时中国P2P第一股宜人贷上市后市值不到5亿美元,2015年动态市销率只有3倍。不过,资本市场对平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追捧仍在,媒体报道京东金融、微众银行正在进行A轮融资,京东金融投后估值约70亿美元,微众银行投后估值也有约60亿美元。
2016年,互联网金融将在资本市场上进入2.0时代,进入去芜存菁的时期,机构投资者将不再只为概念炒作付出高昂的估值,而是要开始验证商业模式的变现能力和可持续性。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潜在市值,短期内取决于其所依赖的生态体系的大小。以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为例,个人消费信贷余额与电商平台交易额(GMV)的比例存在一定上限,当客户渗透率达到一定水平后,这项业务余额的增长只能依赖平台GMV的扩张。由于线下市场的交易量远大于线上市场,因此O2O业务的成败和场景的丰富程度,就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企业未来的市值空间。
不过,线下业务就进入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主战场,工行的POS贷与京东白条基本上异曲同工。生态体系大小决定业务空间和市值规模的原则也适用于供应链金融业务,A股市场曾热炒的概念股也都存在着市值瓶颈。
客户数、户均收入(ARPU)和可拓展性是衡量互联网金融平台优劣的要素。对于平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客户数是变现的基础,这点上腾讯最占优势。2015年三季度末微信的活跃用户数达到约6.5亿,阿里巴巴是3.9亿,京东是1.3亿。ARPU是变现能力的体现,这与平台属性、客户特征和业务类型联系在一起。
从客户转化率看,财富管理垂直平台要好于电商平台,而社交平台的金融属性最差。在业务类型上,支付业务是基础,个人消费信贷的风控如果不错,单个客户利润贡献能力最强,保险和资产管理业务次之,标准化产品的销售创造收入的能力最弱。根据36氪报道,京东金融2015年1-9月支付业务贡献了营收的49%,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分别贡献了22%和18%,体现了不同业务变现能力的差异。
可拓展性更多代表的是未来的成长性。互联网金融平台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路径掌控更加广泛的场景,那就无法实现长期的高速成长。目前来看,O2O支付和金融技术输出是最有可能的抓手,关键在于金融技术服务能力能否赢得外部客户认同,为外部客户创造价值。蚂蚁金服支付宝的客户数目已超过了阿里巴巴自身的客户数,京东金融也表示将在“京东体系内”+“走出去”两个领域共同发力,包括输出其风控能力和标准化产品平台。
在1.0版本下,机构投资者看重的是企业能否导入流量和积累客户;但在2.0版本下,这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跃是流量的变现,金融产品开发能力变得至为重要。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本质是金融,风险定价能力、资产配置能力将成为区分好坏企业的标准。宜人贷的估值受到压力,也与D级贷款较高有关。
当资本市场的狂热退去时,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估值差距会显著拉大,甚至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互联网企业通常存在着70︰20︰10 的竞争格局,互联网金融服务越是标准化,越易出现市场份额的集中,这在线上支付市场已经体现,在互联网基金销售领域也初现端倪。监管政策的加强可能会加速行业整合的进程,不管是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还是P2P平台的监管,都体现出了分类监管、扶优限劣的思路。
有意思的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这个阶段变得“重”起来。重资产的资金消耗大,运营成本高,难以获得和维护,但如果这些资产是客户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一环,短期内科技进步又无法颠覆,反而构成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凸显一些传统金融企业的价值。
在2.0阶段,我们将会看到更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市值优势通过收购来构建线下能力,也会看到与更多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就如同媒体报道的蚂蚁金服与邮储银行的相互股权投资一样。在互联网金融企业向线下拓展时,传统金融公司可否通过资本纽带参与互联网金融整合的进程呢?
源自:财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