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内连锁企业却喜欢搞花花绿绿的合伙人制度?

时间:2019-08-02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股权分配方案设计

来源:科学创业派

作者:何德文

我们研究了国内外的一些做得比较好的连锁企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的现象:国外做得很好的连锁品牌包括麦当劳、7-11、宜家,其实没有那么复杂的合伙人机制,股权结构特别简单。但是国内的连锁企业,花花绿绿的事业合伙人制度遍地开花。

为什么会形成了两个极端的反差?对此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我感觉国外的连锁企业,首先品牌能力比较强,或者整个后台系统做得比较强,他们对人的要求降低了,对人才没有那么大的依赖性。

但是国内很多连锁企业,对人的依赖性相对更强,需要通过股权来激发人性,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是一种最快的提高服务质量的一种方法。

有人认为是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企业:

我觉得时代也变了。国外那些做得比较成功的连锁企业,他们当初创业的时候,还几乎处于工业时代。但是现在我们进入了知识社会时代,人的重要性更大了,企业对人的依赖也更大。

也有人认为是发展阶段的原因:

我觉得跟发展阶段有关。国外整个制度保障完善,阶层也已经开始固化了,其实在日本创业的话,基本也没什么机会,只能加入类似7-11和麦当劳这些大企业。

中国现在处于发展阶段,制度不完善,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中国出现这么多的花花绿绿的合伙人制度,因为大家还是有机会,都想通过创业积累财富来突破阶层限制。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是视角的不同。无论是麦当劳还是7-11,本质上它们一开始就解决了事业合伙人的问题。

我看过一个数字,7-11的直营店的比例其实只有3%,其他的都是加盟商。它本质上就是一个事业合伙人制。包括麦当劳也是全球最大的加盟企业。

关于连锁企业是否要搞合伙人制度,我在这方面还是交了很多学费的。之前我在上海做连锁,做了有一年多,开了50多个店,最后这个成为我创业过程当中最惨痛的一次失败。

我当时做的是社区生鲜,我们经历了整个过程,从一开始怎么去激励单店店长,然后到多店店长,我们一开始是用管理的方式去激励,就是业绩提成,后来转变到分红,然后怎么带徒弟开更多店,其实这些方法我们都用了,但是还是失败。

后来我自己总结的经验,我把它分成了两点,首先,你要分析清楚,你这个店在管理上到底是非标的,还是简单的标准化的。如果是非标的,那么就得采取合伙人制或者分红制。

因为如果是非标的,管理非常复杂,主要依靠人去管理店面,在扩张过程当中人才很难复制。

我们原来做社区生鲜,就是非标的。一开始我们搞不明白这个问题,举个例子,生鲜是要订货,假如今天我订了20斤青菜,然后不够卖,然后明天我想订50斤,然后到了第二天可能就卖出去十斤,然后你卖草莓也是,这里面损耗就特别大,人的因素在这里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股权分配方案设计

然后,我第二次创业做教育时就避开了在线下做复杂的人才复制的问题。我们的线下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化的服务,一个很简单的店面,SKU有限;然后我把大后台放到线上来做。

其实,我看哪怕是麦当劳,它的SKU其实也是有限的,还有星巴克的前台标准化也很高,它的SKU也简单,因此人的因素在其中的影响很小。但是餐饮行业很多就做不到,因为它是非标的。

总结

那么,为什么国外的成功的连锁品牌不搞事业合伙人制度?

第一,在商业体系里面,欧美国家确实比我们走的时间长,也更成熟。很多成功的连锁企业已经做了上百年,品牌势能特别强,甚至有些企业做成了品类的代名词,成为市场的垄断者。成熟的品牌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对人才的依赖性没那么大。

但是在国内的话,很长时间内包括像广东的很多外贸企业早期都没品牌概念,大多数就是OEM。这几年国内企业的品牌意识开始慢慢苏醒,正是开始打造品牌的阶段,需要最大程度调动人的积极性性,快速拓展市场,而股权激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二,欧美这些国家的企业组织能力做得比较好。任正非很早的时候到美国去学习访问,他就发现美国企业的一个现象:美国企业今天一个人离职了,第二天就能招到人进来,而且工作很快就能上手。

任正非当时就特别惊讶。因为华为早期时候,招一个人特别难,而且这个人可能要很长的适应期,才能干得非常好。

所以欧美企业的整个组织能力建设做的比较特别好,一方面重视人才,另一方面又不依赖人才。

第三,欧美一些国家,包括日本,社会保障体系比国内做得好很多。在国内,很多人创业其实是对于人生下半场的不安全感,大家人人自危,都有有很多的焦虑感,所以才去创业的。

股权分配方案设计

 

版权所有: 山东泰山管理研修学院 鲁ICP备05000134号-1 |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486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