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的最好对象:有一技之长,想去创业的
来源:科学创业派
作者:何德文
人才流失已经成为大企业心中的痛。因为高管离职不仅仅是人才的流失,如果他出去自立门户,往往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打击。怎么办?这个时候,鼓励内部创业或许是一种解决办法。
人才流失已经成为大企业心中的痛。无论国企、外企,还是民企,优秀人才都在加速度移动,流失率越来越高。
虽然,很多企业也试图通过股权激励来留住人才。但是在成熟的大企业里,股权激励的效果往往不甚理想。这是因为:
1、利益相关方太多,面临复杂多变的多方博弈,很难达成共识。
2、一旦激励方案做不好,母体公司的风险太大。
3、企业过了高速成长期,升值空间有限。
因此,内部创业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为了应对高管离职创业,同时也为了自身战略布局或者业务创新发展,大公司纷纷鼓励内部创业。
大公司有资金、资源与人才优势,通过搭建内部创业平台,授予员工股权,这是对员工的最大激励,也是对员潜力的最大挖掘。
1 芬尼克兹:裂变式创业
芬尼克兹的裂变式创业模式源于一次偶然的事件。
公司的一名核心高管离职,想自立门户当老板,而且这个高管在离开时还干了两事:第一,把一些客户撬走了,而公司80%的客户掌握在此人手中;第二,把一些骨干员工也撬走了。这对公司来讲,是一个致命打击。
芬尼克兹的老板叫宗毅,他意识到,任何一个优秀的人才,都有一个老板梦。既然如此,是否可以在公司内部成立一个创业平台,为他们提供资金、团队和资源,支持他们在内部创业呢?
他们的模式是这样的:公司内部成立一个投资委员会,如果员工有创业计划,首先向投资委员会提交商业计划书。一旦投资委员会评估通过,创始团队再到公司内部进行路演和众筹,若是其他员工也看好,并决定自己真金白银拿钱出来投资的话,即可启动项目。
在股权分配上,母公司占股50%, 创业经营团队占25%,其他公司员工占25%。
芬尼克兹在分红模式上也做了创新。他们规定,50%的税后利润按股权机构进行分红,30%留作创业滚动发展资金,余下的20%则是定向留给创业经营团队做激励。
芬尼克兹目前拥有7个独立核算运营的公司,运营状况都不错。通过这种模式,芬尼克兹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公司到一定成长期后因创新动力不足陷入窘境;二是内部人才的激励机制问题。
不过,芬尼克兹的裂变式创业模式,如果后期公司发展壮大,并且涉及融资和上市,会面临很大的博弈,不利于公司的稳定。
2 爱尔眼科:合伙人计划
爱尔眼科是一家已经上市的连锁眼科医疗机构。为了留住核心人才,公司在2014年推出了“合伙人计划”。
他们的模式是这样的:公司跟核心人才共同成立一个持股平台,核心技术与管理人才成为有限合伙人(LP),参与投资设立连锁医院。下属子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GP),承担管理职能,拥有子公司的控制权。
同时,爱尔眼科成立了产业并购基金。在这个产业并购基金里,爱尔眼科和其他基金公司或投资机构合伙,共同出资作为LP,然后委托专业的基金管理机构来管理(亦即GP)。
爱尔眼科成立了4支产业并购基金,面向外部募集资金。例如,公司于2014年分别与东方金控及中钰创投资本共同设立产业并购基金。
公司新建医院的资金来源有两个,分别是公司持股平台和产业并购基金。而且,考虑到新建医院需要承受2—3年左右的亏损期,为了避免给上市公司业绩带来影响,爱尔眼科的新建医院都是在体外开设。
例如,2014年新开9家医院中有两家是湖南中钰体外培育,7家为深圳前海东方体外培育。只要体外医院达到一定成熟期后,才分批注入上市公司。
通过这种模式,爱尔眼科达到以下效果:
第一,给团队提供了一个创业的平台。爱尔眼科里面大部分是专业人才,其实这一部分人是股权激励最好的激励对象。
第二,放大上市公司的资金杠杆。我们看到一个统计数据,爱尔眼科上市公司出了4.18亿人民币,但撬动的外部杠杆资金达到122个亿。
第三,快速在全国复制了几十家眼科医院。由于项目的商业模式清晰,现金和团队都快速到位,爱尔眼科在23个省市建立了近50家连锁眼科医院,大大加快医院的扩张速度。
第四,打通团队和外部资金的退出通道。连锁医院在上市公司体系外设立,经3—5年的培育,医院稳定盈利后,利用爱尔眼科上市公司通过现金+股票方式,收购这些连锁医院。
第五,爱尔眼科有效地进行了风险隔离。爱尔眼科是在体外开设医院,只有业绩良好的项目才放到上市公司进行合并报表,达到市值管理的目的。
内部创业正成为一种趋势。通过股权激励,授予员工股权,这是对员工的最大激励,也是对员工潜力的最大挖掘。
对于一个成熟企业来说,不可能每个人都去创业,因为大多数人就是普普通通的员工,追求的就是稳定。
天生创业者也不属于股权激励的最好对象,因为他们在大公司里面打工,他只是练练手,到了时间一定会出去创业,股权也激励不了他。
其实,最好的激励对象是那些有一技之长,内心蠢蠢欲动想出去创业的骨干员工。
他们不出去创业又觉得心痒痒,出去创业有没有勇气,因为创业具有不确定性风险,而且创始人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要求你能搞定产品,搞定市场,搞定客户,搞定资本,搞定资源,搞定人才。这些东西太复杂了,他搞不清这个东西。
而通过内部创业的方式,公司提供资金、技术、资源以及供应链的支持,风险就能相应减低很多。
另一方面,大公司内部创业,公司占小股还是大股?这种情况,要看它的创业模式是上市公司成熟业务的复制,还是从零到一的创新。
如果创业团队是直接复制成熟的模式,不用从零到一重新去摸索的话,公司占大股,这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是如果是传统公司转型,创业团队无法依靠母公司的支持,必须从零开始去摸索的话,这个时候为了给团队更大的动力,应该让团队占大股。
不同企业面临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绝不可以生搬硬套别人的成功经验。我们在学习别人的模式时,不能只看表面,要看背后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