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家族的大乱斗:平稳传承取决于接班机制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ID:jiazuqiyezazhi)
作者: 钟宪瑞
传承接班时,候任者接位后,组织若能在正轨上继续营运、甚至更精实,代表顺利传承接班。先看两个事例:曾被《财富》杂志称为“二十世纪最佳经理人”的GE公司CEO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在2000年正式交棒。伊梅特(Immelt)越过GE内两位更资深的前辈纳德利(Nardelli)及麦克纳尼(McNerney),成功接任。这两位前辈在竞逐CEO落败之后,分别前往家得宝(Home Depot)及3M担任CEO。
第二例,1996年,一家知名制锁企业,第一代兄弟之间的理念本就有差异,第二代接班后,结合市场派投资人,将叔伯势力逐出董事会,取得经营权。大举扩张信用投资众多产业却失利,原先零负债的企业在1998年出现近20亿元巨额债务。
前述两个事例,可看出在候任者实际接位的前后,常伴随着组织冲突,第一种冲突是潜在接位者之间的冲突,如GE的例子,可称为竞位冲突;第二种冲突是候任者与前任的冲突,如前述制锁企业,可称为交接冲突。组织如何管控这两种冲突,影响到传承稳定及组织治理能量。
一些关于皇位继承的史例也显示这两种冲突相当严重时,影响着平稳接班及后续治理,而冲突主要是接班机制所导致。
竞位冲突出现,代表组织培育出了多个称职的接任者,这本是好事,但若缺乏一致的、或是潜在接位者都接受的接班机制,竞位冲突可能激化。元世祖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大臣拥立下,自立为“大蒙古国皇帝”,其弟阿里不哥则被另一批人拥立为大蒙古国大汗。两人争战数年直到忽必烈胜出,但西北地区的钦察、察合台、窝阔台等汗国,趁着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内战,纷纷自立,忽必烈即使胜出,实际只能控制帝国东部。蒙古帝国表面上维持统一,实际上已经分裂,也导致日后元朝的皇位继承纷乱不断。
竞位冲突的收场方式,忽必烈是击溃对手获胜,GE则是败者出走,这难免造成组织量级的震荡及人才能量消耗。
候任者与前任的交接冲突,成因复杂、样态多元。东汉屡次上演皇帝幼年继位、后族外戚掌权的情形,如汉和帝时的窦太后、汉安帝时的邓太后、汉顺帝的梁氏皆是如此。皇帝长大后,作为前期统治者的外戚集团不愿放权,皇帝便结合宦官以扑杀前期掌权集团的方式夺回权力,宦官外戚循环相斗、加之以士大夫的合纵而遭党锢之祸,东汉就在此循环中灭亡。
党锢之祸指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生(终生禁止仕官)而得名。党锢之祸前后共发生过两次,以宦官诛杀士大夫一党而结束。
另一种交接冲突,是前任统治者对候任者的能力或路线不放心,继续幕后掌政,即便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初接位时,其祖母窦太后反对汉武帝推动儒学,汉武帝也不便违逆,直到祖母过世才开始依照自己的蓝图施政。前任统治者年迈,让接位者的忍让策略成为可行,至少维持了和谐。
家族企业在接班时,若出现上下两代间的接班冲突,可能是上一代有如窦太后之于汉武帝。如果确实担心下一代难以扛起重担,便应在接位前设置有效的辅佐机制,但须注意,辅佐者及决策机制都需妥善设计,否则可能束缚接班者施政,如同顺治留下的顾命大臣鳌拜,在少年康熙看来,其实是主政的妨碍。
要平稳传承接班,需要设计具有一贯性、或是接班人选接受的接班机制。前后任必须有和谐的互动,方较能妥善处理交接班带来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