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如何培养发行高端人才

时间:2014-07-31来源: 作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中国新闻出版报 作者:章红雨

  在全球出版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出版业的人才培养正在成为行业的紧迫需求。如何培养出既懂专业、懂经营又会管理的人才?日前,《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专访了“台湾出版业人才培育计划”主持人、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学系副教授李易谕。

  设立“出版业高阶经营管理”硕士学分班,发展并累积出版业个案,举办出版论坛与实务研习营,出版业创业家、高阶主管和专家学者专题演讲,企业参访安排,岛外研习计划。

  培育计划 为开创出版业蓝海

  《中国新闻出版报》:出版业的人才培养是大家都在关注的问题。如何培养出为行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是个技术问题。请您介绍一下台湾地区“出版业人才培育计划”。

  李易谕:台湾“出版业人才培育计划”的确立,目的是提升出版业的附加价值,开创出出版业的蓝海。

  目前,台湾出版业在出版社林立和新书发行量可观的情况下,已成为竞争非常激烈的产业之一。出版业正因人口结构、消费和阅读行为改变、因特网和数字科技发展、竞争激烈等大环境因素影响,市场规模持续萎缩。因此,台湾业者必须在国际化、定位和目标市场取舍、降低出版量与印量以提升实销率、降低退书率、减少逆物流、强化供应链上下游整合、掌握需求与缩短图书出版前置时间、通路经营、减少图书库存和企业e化等议题,做出适当之决策以提升经营绩效。

  鉴于此,台湾有关部门特拨出一笔经费建立“出版业人才培育计划”,培养出版业经营管理人才。台湾政治大学从2003年起,每年以硕士学分班形式,以增加创新价值、冀望创造产政学界三赢境界之规划理念,参与实现“出版业人才培育计划”,颇获好评,因此有机会持续参与并接受该委托计划。

  《中国新闻出版报》:作为“计划”的主持人,您认为“出版业人才培育计划”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更为有效?

  李易谕:我们主要分六个方面。一是设立“出版业高阶经营管理”硕士学分班。课程内容涵盖策略分析、企业营运、营销、财务等核心管理功能和企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等。希望达成以下三个目标:提升学员的经验与学理知识整合能力,培养出版业经营管理人才;提供知识分享平台,促进学员与学术界、出版业实务或专业人士交流;提升出版业之竞争力与获利能力。二是发展并累积出版业个案。透过出版业高阶主管经验分享,以学理基础探讨和整理个案,强化策略思维和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个案成果供出版业参考。三是举办出版论坛与实务研习营。于执行年度当中,择期就当代议题邀请产学界专家讨论,开放给出版业者分享,未来亦不排除规划出版实务研习营。四是专题演讲列车。规划一系列出版业创业家、高阶主管和专家学者的经验与知识飨宴。五是企业参访安排,常态性于年度计划中,进行同业和异业标杆学习之旅。六是岛外研习计划。出版业者不能忽视全球性之中文热与蓬勃发展之华文市场,必须掌握国际化与华文市场机会之洪流。2008年1月7日至11日,政治大学所执行的“出版业人才培育计划”跨出了交流的第一步,参观访问了大陆的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硏究所、新华物流中心和中国科学出版研究所并安排交流座谈。



  两个礼拜和学生碰一次面,花一个晚上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我会指导学生解决企业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学生也会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大家互相交流,共同成长。

  亦师亦友沟通弥补双方不足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的学生大多是各行业公司的经理人,他们读EMBA,除了需要从学校获得一些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想从老师那里获得一些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而学校的老师,给人的感觉通常是理论知识多,社会实践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您怎么才能满足您学生的需求呢?

  李易谕:这正是台湾政大的强项。在政大教书,受到最大的挑战是,怎么和社会上这些位阶较高的人包括许多老板沟通?这种沟通,如果不顺,有的老师就会被换下来,学生说这个老师没有本事。我哪,还可以,指导的学生还是比较多的,有时候爆满。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认为您的吸引力是在什么地方呢?

  李易谕:在学校里,我只叫学生名字,不叫姓。这样会和学生容易亲近。踏出校门之后,我和学生是朋友,年纪比我大的,我会称为兄。这样的亦师亦友关系,我认为是大家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在共同学习成长。事情没有不能处理的,就看你怎么去面对。台湾有不少企业,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我认为那是发的机会财,不是它的主人怎么有本事。随着全球的变迁,台湾从过去世界工厂的角色逐步退出。如此情形下,台湾的企业就需要调整。不是没有机会,而是看你怎么调整。我的课是赚钱学,是帮助这些人赚钱的。是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

  《中国新闻出版报》:帮别人赚钱,可不是好做的,您实现这个目标了吗?

  李易谕:结果还可以。我觉得解决问题,首先要看我们的人生态度是什么?我父母从小就教育我,对待事物要从感恩的角度出发。我帮企业做顾问咨询,首先得放下教授的身份,不能高高在上。我认为,任何地方都有需要学习的地方,都有成长的机会,包括我们去北大看到的东西。因为读的东西多,我很快就会整合起来为我所用。通常情况下,我会两个礼拜和学生碰一次面,花一个晚上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我会指导学生解决企业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学生也会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大家互相交流,共同成长。实际上,很多老师不是这样做,与学生交流少,对于企业的咨询,很难诊断。



  出版业目前看来,整合度不够,问题在于双方都在考虑能否双赢。我建议,出版企业,在渠道上,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挂到专业物流去,做得好的地方可自己继续做。发行企业以自己的优势多吸收出版企业参与进来。

  感性经验限制管理者思路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的学生当中,出版业的管理者多吗?

  李易谕:出版界的人还是很多的。有联经的、农学的、元神的等等。

  《中国新闻出版报》:他们给您都提了些什么问题呢?

  李易谕:他们关注的是台湾出版企业的供应链问题。具体来讲,就是怎么好好地整合。大家都想从出版业的角度做点事情。台湾的出版业中大的企业,如远流、城邦都希望力求完美。出版界有很多文学院毕业的人,是文化人聚集的地方。他们比较感性,多看经验,往往画地自限,认为自己做这一行很久了。你去提个问题,他们会认为不可能。但是企业经营,包括刚才提到的,上世纪90年代,台湾企业有很多机会。现在则不同了,大环境变了,有些机会他们未必认识到。学生们读EMBA,最大的愿望是,尝试从课上学点东西,回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拿学位对他们来说,是次要的,又不能帮他们加薪。

  《中国新闻出版报》:既然大家都认为出版业整合必要,为什么还那么难呢?

  李易谕:我的学生中,有很先进的高科技行业,也有很传统的行业。出版业就属于后者。整个台湾出版业环境不景气,造成大家都没有钱可赚。但是与其他产业相比还好。比如说电脑业,比出版业还差,但是他们都会活过来,为什么呢?就是整合。出版业目前看来,整合度不够,问题在于双方都在考虑能否双赢。出版企业和发行企业整合,出版业首先要考虑的是,是否对自己的企业发展有利,对企业员工是否有好的安排。当然,有的出版企业有自己的渠道,但是和专业的物流相比,优势不明显。用人成本不低,但是效率并不比专业物流高。这样下去的话,出版企业的获利就被压缩了。所以我建议,出版企业,在渠道上,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挂到专业物流去,做得好的地方可以自己继续做。发行企业以自己的优势多吸收出版企业参与进来,客户多了,就会出现双赢。整合的目的是带来更大的利益。


 

  大家都在做大市场,小市场却不想做。事实上,特色的东西,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解决退书问题,必须是出版计划要有长期规划,出版计划要与渠道的需求结合。

  跟风缘于策略思维纵深不够

  《中国新闻出版报》:通过和出版业学生的交流,作为研究者,您认为出版业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呢?
  
  李易谕:出版业的现状是,有太多的跟风出版。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是策略思维的纵深不够。都是浅层的,机会主义的。市场是需要消费者认同的。你出版的书,是不是自己的专长,开发出的图书能否适合读者需求,都需要考虑。把小众市场切割出来,就是策略。刚才讲到,出版业文化人多,经验重于逻辑,重于理性思考。但是经济在发展,需求在增加,人口出生率在降低,阅读需求在改变,消费行为在改变,这种大变革下,出版业却故步自封,一直在加码。这也是近几年来,我一直在和台湾出版业者分享的问题。大家都在做大市场,小市场却不想做。事实上,特色的东西,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版业应该转向小众市场。而不是你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跟风问题,虽然可解决燃眉之急,但对整个出版业的帮助不大。

  《中国新闻出版报》:解决跟风问题,您认为该用切割小众市场的办法,那么其他的症结,比如说退货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李易谕:出版业的另一症结是退书率。书店要100本书,是因为看到了这个市场。但是能否卖掉,不产生退货,需要琢磨。图书是先期投入,进入市场前,出版社已经预付了版税,之后编辑版式,台湾的想法是委托外面的人做美编,这也要付钱。最后是印刷付费,也就是说,书还在烹饪阶段,就已在不断地付钱。先期这么多的成本投入,如果不做周密计划就很可怕了。台湾还是通路为王,超商、门市、便利店都有图书销售。如果物流费用很高,便利店又要上架费,书店的一些营销活动还要付费,书没有卖掉退回来,应付的已付,应收的还没有收回来。最终造成“以书养书”现象。长久下去,财务就会出问题。因此解决退书问题,必须是出版计划要有长期规划,出版计划要与渠道的需求结合。

  《中国新闻出版报》:退回的书,怎么才能有二次销售的机会呢?

  李易谕:一般来看,当初做配送规划的时候,不是很理想,可再次做二次配送计划。比如说这个门市,当初希望能卖10本,就配送10本。现在只卖5本,有5本退回来。回来之后,就需要再做二次销售的配送计划。如果不想做二次计划,就得预测准确。出版企业有不少门市,就像亲兄弟,需要互通有无。这里需要8本只配送5本,那里需要5本,却配送8本,这时候及时沟通调拨,大家就能互赢。技术方面,应该不出不容易卖的书、不出不是专长的书、不出没有特色的书。



  特色的整合信息可使上下游都感兴趣,但对信息来者不拒却存在风险。我主张,开始的时候,信息可以不收费,但是最终要走向收费的。

  信息透明促出版业发展

  《中国新闻出版报》:我注意到,您的受访中,一直在谈到两个词,一个是前面提到的“整合”,另一个就是“信息”。这是否意味着您一直在向您的学生灌输这种理念?

  李易谕:是的。台湾出版业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大佬多数不愿意参与小老弟的计划。实际上,为了双赢,双方可用股份制。参股是一种,互相持股,彼此成长,是另一种。

  在与出版业的学生交流中,我感到出版业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信息透明度不高。第二个是物流低效。出版业规模很小,竞争不过别人。第三是资金流。据统计,台湾出版社近70%资本额在500万新台币以下。

  图书是先期投入,出版社哪有余力对抗未来市场风险,很多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书到了下游,钱又不能回收,这种资金结构是有风险的。在顺境,是好的,可以透资。在逆境,则加速灭亡,所以台湾出版社倒闭的很多。很多出版社,没有特色,没有好的书系,一旦碰到风吹草动,甚至一个“凌域事件”都能被扫倒。所以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都很重要。后面两个是被信息流带动的。

  信息的采集分析涉及有没有和科技碰撞,如果有专业调查公司还好,可是台湾出版业规模太小没有专业的调查公司。外面的调查公司,不见得有实力调查出版业,制定人才培育计划的一个想法是,出版业自己能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新闻出版报》:什么样的信息能保证上下游都感兴趣?

  李易谕:我认为是特色。为什么?因为诸多信息表明,只要有特色就有市场机会。我的学生中,有的只做理财书,而且还是只做证券方面的书。别人没有做彩色,他就做彩色。还尝试做成影音版、互动版。为什么卖得好?理财是大家共同的兴趣,大家都希望赚钱。

  还有元神出版社、城邦集团,他们都在品种上做减量,在特色上做加法,但是操作起来要有选择。比如我在外面有个编辑计划,我有两个同事,就把这个编辑计划交给他们,可是一旦外面还有个不错的案子,就没有余力来做了。对信息来者不拒,是有风险的,因此必须有选择。

  此外,整合的信息还必须有说服力,让出版社赚钱。这样信息就一定要经过消化,经过开采。比如王府井门市这里卖了几本书,西单门市那里卖了几本书。信息不是这么简单,你要抓出些东西来,根据目标读者群来分类,与出版计划互动。台湾这方面,是靠系统自动形成。如果信息能给出版带来正面的效应,印数更准,销率高,退货少,不怕出版社不买你的账。
 
  《中国新闻出版报》:对于下游提供的信息,出版业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不该收费,另一种是认为该收费。您怎么看?

  李易谕:台湾的图书通路不是很畅的。我认为诚品的信息收费是合理的,因为其提供的是及时信息。金石堂的收费是不合理的,因为卖得多,报得少。具体情况我不清楚,但是这样嫌疑还是存在的。今天在清华大学参观,他们的信息现在还不收费。我认为,信息是最宝贵的。因为它反映了市场的变化。体现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在哪里买的,买了多少,为什么买这本书等等,是有一串故事存在的,谁能把故事说出来,谁就是赢家。长远来看,我主张,开始的时候,信息可以不收费,但是最终要走向收费的。

版权所有: 山东泰山管理研修学院 鲁ICP备05000134号-1 |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486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