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航空报—彭志强:与80后一起成长

时间:2014-07-31来源: 作者:

    彭志强,清华紫光上市主力成员之一,曾任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成为当时中国上市公司最年轻的高管之一,带领团队创下六年从零到30亿销售额的业绩。后辞职创业,曾任爱代购网首席执行官,现为“盛景网联培训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AAMA亚杰商会“摇篮计划”发起人之一。

  目前彭志强所创办的盛景网联培训集团已成为国内最大、最专业的管理培训机构之一。目标为中国经理人中的“中间层”,该公司预计2010年前后完成上市。


  紫光副总裁创业记

  《国际航空报》:是什么动力让你当初放弃在清华紫光副总裁的位置,出来创业呢?

  彭志强:本质上,我喜欢追求挑战,有点儿不安于现状,这很符合创业的风格。之所以会出来创业,因为我觉得当时的工作挑战性不高;另外一方面,是因为IT行业的同质化比较严重,核心能力在美国,我觉得应该做一些更有中国价值的事情。

  我想做一件既利国利民,又能够有企业回报的事情。只有企业回报好,你才能找到好的员工,给他们好的激励,才能给合作伙伴好的回报,企业才能比较长远。考察过后,我认为服务业本地化的优势比较大,而教育培训利国利民,又有良好的企业回报,想来想去,我决定作教育培训。

  《国际航空报》:在清华紫光不到五年的时间内,你就成长为当时国内上市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什么原因让你的升职如此之快?

  彭志强:我的起点比较高,一开始到紫光就是做上市工作。而紫光上市后,我没有像很多人那样,一直在这儿做下去,或去做投资银行,我选择了从零开始,从一个人开始创建一个部门,做起IT分销。

  我觉得我的起点较高,相应的战略能力会比较强,但还缺实战经验,所以就选择了下到基层工作。这样,我既有高端运作资本的能力,又有实际管控业务运营的能力,结构搭得比较好,发展起来就比较快一些。

  《国际航空报》:从零开始,你曾在六年时间创造了30个亿的销售额,在销售上有什么技巧或者经验和我们分享吗?

  彭志强:在销售上,我个人只做过一个订单,人民银行一个5000万的项目,其他的都是由团队完成的。我主要做的是全面运营管理,并没有直接去做销售,我觉得自己去做不如组建一个好的团队,靠一个好的机制,去运作好这个业务。

  企业不是靠一个点,靠一个人去运作的,它是靠系统带领大家往前走,是靠制度管理来发展的。像我们公司,在跟前任团队交接时,只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但业务运转非常稳定,甚至还在继续增长。这是因为我们都是用IT系统在交接,我们不是在那儿谈,说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而是将所有的业务流程都记录在IT系统里。你想到的想不到的,所有的东西都在里面。

  《国际航空报》:俞敏洪说,“激情和理智成就了新东方”,你觉得自己在创业时是激情多一点还是理智多一点?

  彭志强:应该都有。光有理性,可能就会犹豫不前,光有激情就会一路狂奔,最后可能还没到终点就垮下来了。激情与理智看似一对矛盾,其实它是辩证统一的。企业经营的难度就在于,很多人一直是单向思维,其实现在需要我们双向思维。就像海尔说的,企业必须快速而稳健地发展。这其实也是矛盾的,但它恰恰是企业经营的真谛。企业光稳健地发展,每年涨个2%、3%,有啥意义?但如果企业快速发展,每年增长300%,等过三年就没了,又有什么意义?没意义!所以企业的经营难就难在要快速而稳健地发展。

  教育是仅次于食品的第二大行业

  《国际航空报》:你一直在强调学习型企业,创建一个培训公司,是不是你理论实践化的一个窗口呢?

  彭志强:学习型企业只是实现我整个目标的一种手段,从宏观上考虑,教育培训是利国利民的。我们今年培训的学员有上万人,如果每个人背后有200人的团队,你就会直接影响200人的职业生涯,这200人每个人有五口之家,那你就在影响1000万人的生活轨迹。这功德该多大呀,这价值该多大呀!所以我愿意去花时间、花精力做管理培训这件事儿。

  《国际航空报》:培训行业的回报率有多少,你能透露下吗?

  彭志强:新东方的利润率大概在20%,基本上是这个线,或左或右的一个波动。我们目前还达不到,还没到那么大的规模,但是作为发展期的公司,我们能够达到不赔钱已经很好了,很多公司第一年都是要赔钱的。

  《国际航空报》:中国教育培训行业未来的前景如何?

  彭志强:相当可观。2007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大概有47亿美元,约合300亿人民币,今后每年至少还以30%的速度递增。据统计,目前在中国,教育是仅次于食品的第二大行业。食品是纯吃的,是物质食粮,教育其实也是食粮,是精神食粮,但精神食粮的附加价值远远大于物质食粮。我觉得教育对中国的帮助会比较大,所以我们打的广告是“为中国喝彩”、“为中国加油”。我估计在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的管理培训就会走向世界,像中国经济一样腾飞,它的发展会必将带来管理理念的突破。

  《国际航空报》:从IT业的高管到培训行业创业,你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彭志强:目前在中国的管理培训行业,有我这种理念、思路和想法的人比较少,符合我们理念的人才比较缺乏。我们公司发展很快,所以希望更多的优秀人才能够加入到我们团队中来。教育培训是一个人才密集型行业,所以我们现在最需要的还是人才。

  与80后一起成长

  《国际航空报》:你的博客上有一篇文章《与80后一起成长》,为什么会对这个人群感兴趣呢?

  彭志强:首先是因为媒体采访我时常问这个问题,另外一个更核心的原因是,如果从人力资源战略角度去看的话,今天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供应源主要是80后了。80后中,最大的已经28岁,最小的18岁,而一个人从22岁大学毕业到28岁正是任何一个企业的中、基层人员,超过30岁的,相对来讲就是非主流了。针对这样一个人力资源供应主要群体的变化,他们与之前的群体差别是非常大的。在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上,80后的出场将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的转变。

  80后跟90后会比较像,60后跟70后比较像。那为什么中间卡了一个80后呢?第一是因为他们成长的年代正值中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他们是先河了;第二,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所以对平等、自由、反权威有很强烈的意识;第三,他们是中国首批独生子女。关于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他们是试点阶段,那时大家其实是不知道该怎么教育独生子女的。所以80后这群人,跟70后、60后差别非常大。从中国人力资源市场来看,80后是个分水岭。

  《国际航空报》: 那么,你们的教育培训是不是也会有一些针对80后的课程?

  彭志强:我们在管理课程里有两个小时重点在讲80后,然后组织80后和70后当场PK,我们不是让他们真的去打口水仗,而是要求80后讲自己有什么缺点,70后讲80后有什么优点,要他们互相找对方的优点,效果是其乐融融。其实,我们主要是想给用工企业的领导、未来使用80后的人才一些借鉴。你要看到趋势,不管你喜欢不喜欢80后,适应不适应80后,你以后再招人就只有80后了,90后跟80后是一样的。这就是趋势,你逆转不了。

  《国际航空报》: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在公司中快速成长呢?
 
  彭志强:我对干部的期望就是,在公司早期的时候,能够蹲在地上干活;在公司中期的时候,能够上得了台面,别一上台讲话就哆哆嗦嗦;在公司远期发展起来以后,能够跳得起来。公司发展是加速度的,越到后面跑得越快,能不能跳得起来,就决定你在公司能不能很好地去发展。早期你也吃苦了,公司发展起来了你跟不上了,那我不得不把你请下来,否则既对不住你也对不住我自己,还让旁边人看笑话。但如果你说我能跳得起来,早期就不愿意蹲在地上干活,那咱们可能就达不到发展的那一天。所以我期望公司的核心骨干必须达到以上三条。

  《国际航空报》:你认为领袖是培训出来的,还是天生的?

  彭志强: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管理是无法教会的,但是可以学会。就是说纯靠老师教,是没有效果的,但是如果你自己把老师教你的东西当做基础,去体悟,去运用,去实践,那么管理是可以慢慢学会的,它不纯粹是天生的。这跟中国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道理是一样的。

  拿着显微镜都找不到竞争对手

  《国际航空报》:你说“马云是打着望远镜都找不着竞争对手,我是拿着显微镜都找不到竞争对手”。具体指什么?

  彭志强:我曾经说过,“马云是打着望远镜都找不着竞争对手,我是拿着显微镜都找不到竞争对手”。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我完全没有跟同行竞争的概念。我比较推崇蒙牛牛根生讲的“竞争队友”的概念。我们这个行业在全国各地有五万家公司,但他们跟我都不是竞争关系。第一,我们行业整合对象就是他们;第二,我各地的销售合作伙伴将来可能也是他们。他们会帮我去销售课程,跟我不是直接的竞争关系。

  我们公司为什么叫“盛景网联”?这个“网”就是遍布全国的学习网络,要去搭建的人脉网,要去促成的商业网,最后是一个广义的网络,将学习系统贯穿始终;“联”就是联合,联合各地的招生合作伙伴,联合用友软件等战略联盟,联合国际同行,联合行业整合的对象……你愿意跟我打,我也不反对,但是我的出发点是跟你联合。

  找朋友,我是大款也傍,小朋友也联合,这其实就是蒙牛“生态圈”的概念,在国外也叫“群居价值链”。我们土话叫“不能单打独斗,得打群架”,一旦打起架来,你是一群人,别人根本打不过你。这个概念说土一点儿就是“群架思路”,说洋一点儿就是“群居价值链”。

  《国际航空报》:做IT时,人们经常说“得渠道者得天下”, 做培训产业呢?

  彭志强: 在教育行业里我们换了一个词,叫“得合作伙伴者得天下”,本质是一样的,其实合作伙伴就是渠道。我们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直营城市里,有直营的销售团队,但同时也架构了二级代理;除了这四个直营城市,我们在其他城市都是由地方的加盟商来运作的,他也会架构直营和二级代理,把渠道的优势最大化。中国地域广大,要想规模化,就得有渠道,有合作伙伴。除了这种直接销售招生的合作伙伴外,我们还跟很多机构包括B2B的网站、经理人社区,甚至包括用友软件、招商银行都在进行战略合作。他们是新型的渠道,也是我们新型的合作伙伴。这也是我们“得合作伙伴得天下”的一个体现。

  《国际航空报》:作为《中国企业如何提升执行力》一书的作者,你认为企业的成功关键在于执行力吗?

  彭志强:执行力肯定是相当相当关键的。一个好的战略如果没有执行力就是海市蜃楼,就等于死亡;而一个不好的战略,如果你有很强的执行力,至少能让你生存下来,还能让你有小的发展;一个优秀的企业,它一定是在战略和执行力两方面都比较突出。要想成为基业常青的公司,就必须战略和执行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工作追求卓越 生活知足常乐

  《国际航空报》:作为一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人,你的终极理想是什么?

  彭志强:我希望我们公司上市后,可以做两个基金:一是天使投资基金,就是投一些钱给那些有理想的创业者;二是慈善基金,去帮助、支持那些需要的人。

  《国际航空报》:在过去的生活中,什么人或什么事对你的影响比较大?有没有最欣赏的企业家?

  彭志强:蛮多人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或影响,我是那种很善于汲取别人身上的一点一滴去启发自己的人,但我不会很崇尚某一个人。

  相对来讲,我比较欣赏柳传志。作为那个年代的人,他完成了从实业家到资本家的转变,而到目前为止,中国其他的企业家的转变都还是不充分的,只有他真正完成了这个转变。

  《国际航空报》:你是如何看待成功和财富的?

  彭志强: 我们清华人有句话叫“人生三百万”,就是说人这一辈子三百万就差不多了,一套房子、一辆车,留点现金差不多够用就行。对于财富,我一直看得比较淡,财富对于我的价值就是在我去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的时候,能有更多的资源。比如我要做天使投资基金,慈善公益基金,你得有来源,如果没有来源的情况下,你可能就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

  至于成功,周润发曾讲自己才刚上路,贝利说下一个永远是最好的,而我不觉得自己现在是成功的。看待成功有不同的角度,从我的角度来讲,能够辞去上市公司高管,主动创办一个教育培训机构,就是成功,舍得放弃其实就是一次成功。让所有人都认可你的成功,我觉得那没必要。

  我经常讲,在工作上要追求卓越,生活当中要知足常乐,这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一个总结。在生活当中差不多就行了,在工作中要追求卓越,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安于今天小小的成绩,而要不断往前走。

  《国际航空报》:刘小枫写过一本书叫《这一代人的爱和怕》,你内心的爱和怕是什么?

  彭志强:现在我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这个事情又能够帮助很多人,这就蛮开心的了。如果按照我们的设计和规划,能够影响中国,造福中国,走向世界,基业常青的话,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就特别完美了。

  所谓恐惧、怕,其实人只要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或大或小的怕或是恐惧,只是太小的说出来没什么意思,太大的怕说出来太吓人,所以还是当做一个秘密保留比较好。

版权所有: 山东泰山管理研修学院 鲁ICP备05000134号-1 |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486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