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对中国影响是长期作用

时间:2014-07-31来源: 作者:

        8月24日,北京奥运会完美谢幕。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否意味着中国和韩、日一样开启后奥运经济黄金时代,还是步入奥运后的调整期?目前学界对此存在不同看法。

        有观点认为奥运会后中国经济将进入调整期,也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将获得新的发展动力,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博士丁学良,以及瑞银集团高级经济学家汪涛。

        丁学良对转型社会、工业化等有深入研究,汪涛对于中国经济演变历程和路径,以及奥运会对经济的影响有所研究。

奥运对中国影响是长期作用

      《21世纪》:奥运会对中国经济将产生多大的影响?

        汪涛:在中国举办奥运,是对中国多年来经济发展的肯定。不过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源泉和最主要因素,就可以理解为何奥运对中国的影响不大。

        中国过去30多年来改革开放迅速发展,总结增长的源泉:一是改革开放;二是丰富的劳动力、积累的资本、投资。在这个过程中稳定的政策很重要,避免了经济发展的大起大伏。

        中国经历这么多年发展,人均GDP从300美元到今天的3000美元,虽然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是很大的进步,但相比于世界水平还有不少距离。这就意味着还有很大的余地和潜力去赶超。

        举办奥运使得中国进一步开放,把中国介绍给世界,也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融合,这是一个长期的作用,从一年或几个月的时间去看奥运会的影响,显得过于急功近利。

        主办奥运让中国更开放,从各方面向国际标准看齐,奥运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影响将是深远的。

       目前,全球经济增长处于周期下行阶段,在全球新一轮调整的背景下,中国也必须及时调整。我们预计美国、欧盟等一些较大的经济体,都会在下半年出现经济下滑。中国经济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增长减速。但是,这不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

      《21世纪》:您对于中国今后的发展路径有什么建议?

       汪涛:中国下一步发展需要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比如中国13亿人口比经合组织国家的全部人口总和还多。这么大的国家如果走西方发展的老路,对能源的需求是巨大的。

       目前,中国需要通过各种办法减少对能源的依赖性,一方面提高工业技术和能源效率,因为中国长期的资源能源禀赋并不多。另一方面,中国需要让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性,比如目前的煤电价格仍在控制之中。中国仍是钢铁、氧化铝的净出口国,这也就是说我们是能源出口国,这种情况需要尽快改变。

       在改善经济结构方面,加快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

      《21世纪》: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借助举办奥运会得以更好地发展,我们是否也能从中得到启示?

        汪涛:举办奥运把中国介绍给了世界,也把世界介绍给了中国,文化体育是服务业发展的一部分,无疑通过举办奥运得到了很好发展。但是服务业是很广泛的,还包括餐饮、金融、保险、政府服务、公共服务、医疗服务等,在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约为80%,中国目前还不到40%的水平。

        目前,中国服务业发展速度还不如工业,所以服务业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奥运会举办,受益的将不只是某一个产品、某一个行业。

平常心看待奥运

       《21世纪》:这次北京奥运取得了巨大成功,奥运经验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有何借鉴?

       丁学良: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经验有限,所以投入举国力量。但是奥运之后,我们还有许多长期、常规的问题需要解决,所以,我们应该学会以“平常心态”来面对这些国际性的大活动。“平常心态”包涵了很深刻的内容。

        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好的体制,应该是能够和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实现良好互动的体制。在常规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当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融合进来,可以降低执行成本。比如,今年四川地震中,一批社会志愿者对社会救援资源的组织,让人们看到了“主动”的力量。

        三十年来,市场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如果能实现举国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的良性互动,中国离真正的大国也不远了。

                                                                                      源自《21世纪网》


 

版权所有: 山东泰山管理研修学院 鲁ICP备05000134号-1 |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486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