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千亿元企业的成功基因
为什么跨入500强的是联想?
联想进入了《财富》全球500强,这是中国企业界的一大喜事。多少年来,中国企业家就被进入世界500强的情结困扰着。也许是因为追求的时间太长了,也许是早有所闻,当联想以168亿美元的年营收位列第499位时,业界反倒陷入了相对的沉默之中。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联想进入了500强?联想到底强在哪里?
过去的成功基因很重要
事实上,中国创立20年左右的一流企业,无论万科还是TCL,也无论华为还是格兰仕,在它们的发展史上,都有这种标志性事件。比如万科在多元化扩张之后决定做减法,收缩于房地产业务;华为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蚕食道路;格兰仕决心整合微波炉全球制造资源,打价格战等等,都对这些公司的未来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这些标志性的成功事件,既构成了这些企业的成功基因,也是这些企业战略“天花板”的一部分。
以联想为例。联想的核心能力是与渠道商做战略性的结盟,通过把计算机当成消费品来运营,成功地运作了一个提高品牌价值进而提高价格的游戏。我曾经通过对比戴尔与联想,分析过联想这个游戏的弱点在于,计算机毕竟不完全是消费品,所以,当联想面对戴尔时,戴尔整合价值链的直销战略明显会占上风。
当然,这几年计算机的趋势是越来越消费化,PC机演变成了多媒体终端,我们由此也就不难理解,戴尔的日子,包括在中国的日子为何难过;而联想的日子,包括在海外市场的日子似乎更好过一些。
联想国际化之后开始做减法,集中精力专注于做计算机业务,手机甚至IT服务都在渐渐剥离;特别是成为奥运赞助商,这些都表明了联想越来越想成为计算机的代名词。
联想的案例,对于我们其他中国企业的启示很重要。
第一,过去成功的基因很重要,那就是现金流之本。比如到目前为止,联想不也仍然对渠道大加投资?努力打造成为全球最强大的渠道(制造)运营商。同样的逻辑,万科的专业化、TCL的产品突破与区域精耕细作,都是这些公司的现金流之源泉,在没有超越之前,固守才是王道。
第二,过去的成功基因,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中国的特殊背景,这时,重要的是在专注于主业做精做透之上的超越,进而通过海外并购实现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学不会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大部分注定是没有未来的。
由此来看,联想选择并购IBM计算机业务,是在主业之上的超越,从目前来看是成功了,值得欣慰;而TCL并购汤姆逊也是在电视机主业之上的超越,从目前来看似乎失败了,同样也值得欣慰。
TCL真的失败了?我建议中国一流企业家好好把联想与TCL作为榜样,深入研究联想与TCL并购的经验,不要把精力放在国内市场的多元化上,而要把精力放到海外市场的专业化能力打造上,而这样打造的目的就是并购。
国际化模式的真相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
我个人认为,所谓国际化是针对本土化而言的。
所谓本土化,我觉得讲的是从一个特定区域,比如中国这个特定区域,所产生的特殊要求。这种特殊要求的核心意义在于,你不这样做,你就不能够发展(注意,不是生存,而是发展)。比如我们讲跨国公司中国化是什么意思?我在摩托罗拉做过战略规划经理,当时,所谓中国化,就是把美国总部的要求转化为中国实施,就要去理解中国的政策、中国经济的现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消费者的情感与喜好。而这一切,真正要变成一种机制,就是要建立一个旨在“高速发展”的团队文化、管理团队与奖罚机制。
有了这种对比,我们就容易定义国际化了。所谓国际化,讲的就是满足全球化所要求的发展或高速发展的要素,这要求我们去建立于一种基于理解全球各个区域不同政策、不同经济现状、不同文化与思维方式、不同消费者的情感与喜好等等这一切的公司文化、管理团队与奖罚机制。
有时候正确地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就像两个人的婚姻中,唯一正确的问题是“爱”一样,我觉得中国一流企业未来十年只有一个正确的问题,那就是“你国际化了吗”?
中国企业如何在“冬天”长成500强
达到或接近千亿元的巨型中国企业名单中,有联想、海尔、华为、TCL、美的、万科等。可以想象未来这个名单还会更长。但是,当这个名单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无法回避——如何管理千亿元巨型公司?
记得2003年给万科做战略咨询时,万科的战略目标是2014年达到1000亿元,而当时万科还不到100亿元。王石曾经给我们这些咨询师以及管理团队提了一个问题:1000亿元时,万科员工有多少?万科的各部门构成是什么?各有多少人?
与万科管理团队讨论这个问题时,大家突然发现,在规模倍增的背后,真正的挑战不是业务构成与销售额,而是我们这些管理者头脑中经营思维的转变。一个千亿元公司绝对不是销售额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人员的简单倍增,更不是目前这些部门的简单扩张。千亿元公司所呈现的是一个管理大型组织的经营智慧问题,而这个智慧,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传统中,还是在我们这些人的阅历中,都不曾有过。
500强榜单上,如果我们分析大多数市场化公司的组织管理智慧,会发现有两种组织方式。一种是西方砖块式,在这种方式下,每个人是独立的,组织的框架是法治,这样的大厦背后是西方法治化的大型组织管理智慧。另一种是日韩混凝土式,每个人是组织或集体的一分子,组织的框架是民族或国家的集体情感,这样的大厦背后是日本或韩国民族化的大型组织管理智慧。
中国的组织智慧从古到今,只有政府或军队这样的大型组织,这样的组织特点是强制与意识形态的控制。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有模拟政府组织方式的大型国有企业,还没有建立起法治化或民族集体化之下的、自愿服从的大型企业组织样板。我认为,这是“500强”榜凸显中国企业最大的软肋,我们的差距不是硬件层面的,我们的差距在于内在的组织智慧。
公司小时,这个问题不可怕,公司大的时候,特别是成为千亿元的巨型组织时,我们就必须回答,中国式的大型组织智慧是什么?我真的很想问杨元庆,你心目中理想的联想组织管理方式是什么样的?同样,我相信张端敏、李东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我们今天的企业家领袖有同样的使命——如何创造性地结合中西方管理智慧,打造出中国式大型组织的管理模式来。
柳传志自己对联想进入500强,总结了四点经验:第一,市场化而不是技术化,把科研成果从“象牙塔”中搬到市场上接受检验,创造价值;第二,在外国企业大量涌入中国时,和他们展开竞争,抢占市场份额,这也为2004年并购IBM的PC业务奠定了基础;第三,解决员工的股份问题,让待遇得到保证,让年轻员工有更多机会展示才能;第四,将公司内部一切能够科学化的工作科学化,让投资队伍中有专业的管理专家来做管理工作。
事实上,联想的突破,代表着中国改革中优秀企业的突破。没有中国企业整体性的突破,联想是不会有太大作为的。
以沃尔玛、戴尔为学习榜样
从这种大背景看中国企业的突破,特别是在目前经济紧缩、人民币升值压力之下,我觉得创新的前提仍然是学习。从500强榜单上,我推荐大家学习两家公司。一家是500强第一名的沃尔玛。这是一家员工超过200万的巨型企业,但这也是一家管理层很多都是高中学历的公司。沃尔玛值得中国企业学习,重要的是它是一家劳动密集型的公司,这与中国的很多公司类似。沃尔玛的核心竞争力,是它在信息化支撑下的供应链采购体系上的创新,是它对待客户三米微笑上的坚持。而这种基因很大程度是它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种下的,山姆·沃尔顿个人吝啬得出名,但却是全球第一个投资私人卫星做信息系统管理的人。山姆·沃尔顿也固执得要命,但著名的沃尔玛管理经验却大多是他从别人那儿学来的,比如沃尔玛欢呼就是从韩国学来的。
另一家是戴尔,这是联想的对手。尽管戴尔近两年业绩下滑,但我仍然觉得它是代表了21世纪的一家公司,也是最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的一家公司。戴尔对网络营销的创新是21世纪公司的重要标志,而这家公司真正的核心能力,却是它在物流配送体系、在制造体系模块化上的集约性革新。
中国这次进入500强的一共有35家企业,除了联想,其他的都是国有垄断型企业。这种比例下,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在中国企业向500强迈进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作者:北京锡恩管理顾问公司首席顾问姜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