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机会成为价值型企业
源自《经济导报》 记者 牟德鸿
陈春花,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执行院长,《北大商业评论》副主编,先后出任山东六和集团总裁以及十几家大型企业的管理顾问。
近年来,
近日,
30年来,中国企业创立了“模仿创新模式”。
经济导报: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思想界和经济界都在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此间,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成为一个谁都不曾回避的话题,而中国企业在这30年中的成败得失又往往成为经济界重点盘点的对象。有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还处于模仿西方的“段位”上。不知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陈春花:我想,当我们借用德鲁克对于日本经济发展的角度,来感受中国经济30年来的发展进程时,就会感觉到中国企业其实已经独创了他们的“中国特色”。中国的体制必须是纯粹的“中国式”的,而且必须非常“现代化”,它们必须由中国人经营,同时又必须适应高度技术性的西方经济体系。科技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从国外引进,尽管会带来多少文化风险;而体制却需要有文化的基底才能茁壮成长。正如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当我们盘点中国企业近30年来的创造的价值时,我更想称其创造为“模仿创新模式”,尽管有人依然要十分较真地认为它是“假冒”。
经济导报:也许用曾经用低价产品打造了微波炉“世界工厂”的格兰仕的例子,能够比较恰当地说明这30年来中国企业的境况。为了生存,他们必须首先学会运用当下的优势打造企业的竞争力,然后再通过向西方企业学习提高管理水平,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运作理念,使其进入企业文化层面,创造出中国企业的成长模式。
陈春花:是的,格兰仕的例子很具有说服力。过去,许多国外投资者在制定其经营计划时,总是习惯地认为中国同行只是一些简单的低成本竞争对手。但是近年来,他们终于发现,来自中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正在让他们开始坐卧不宁。最初的学习开始,中国企业正沿着自己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中国最优秀的企业正以其西方竞争对手们无法预料的速度发展,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品牌、研发实验室和生产设施。中国经济的力量开始撼动世界经济版图,中国的企业家们正在试图确立全球性竞争者的地位。
经济导报:看来你是对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现状和前景的绝对乐观派。
陈春花:我的乐观是有绝对可靠的理由的。2007年,中国的GDP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世纪经济展望报告》认为,中国2007年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对拉动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正是这30年,中国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商业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此番情景,你无法不去对中国经济抱有足够的乐观。
我们不妨用一个比较显见的事实来说明。在沿海的城市里,到处都是追求致富梦想的人群,他们是从事不同行业的专业户、个体户,继而是各类私营企业主,甚至从中孕育出了一个全新的群体“企业家”。对类似的情景,德鲁克曾有评价,“在美国出现的真正的企业家经济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史上最具深远意义和最鼓舞人心的事件。”幸运的是,中国目前也已经显现出了这样鼓舞人心的景象。这是一个国家经济真正腾飞的预兆,更是一次巨大的发展机遇叩动门扉的令人激动的时刻。
面临向“价值型企业”转型的机遇
经济导报:但是 “模仿创新模式”显然无法让更多的中国优秀企业走得更远。中国企业更迫切需要引进更多全新的理念,与时俱进。这让我对你刚才提到的巨大的发展机遇有了足够的兴趣。你所说的机遇,具体指什么?它又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
陈春花:正如“模仿创新模式”是30年来中国企业活生生实践与发展积淀的结果,我所说的机遇既非外人赐予,也不是可以坐着等来的,而是需要中国企业审时度势地去把握和营造的。说得具体些,就是中国企业将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足以改变世界经济版图的巨大变革时期,通过创建“价值型企业”的努力,成长为世界经济中最为活跃和极具实力的一极中的诸多经济实体。“价值型企业”概念的提出,源于我对中国企业下一步发展所依赖的两个最基本要素判断:一是把握并顺应环境发展趋势的需要;二是企业内在的驱动力。所谓环境趋势,全球化是中国企业必须面对的环境发展的最大趋势。因此企业需要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什么是国际运作规则,要懂得“国际”的内涵——文化的问题、政治的发展、市场的运作、竞争生态的改变、新思潮的涌现等等。而企业内在的发展驱动力,则来自于企业制定战略和实现战略能力的累积。中国企业需要有全新的增长方式,不能再依赖于规模增长、投资增长和劳动力的单纯的增长,我们需要寻找的这个新的增长模式。在这里,我称之为“价值增长”,这就是“价值型企业”概念的由来。
经济导报:虽然目前也许还没有太多的人完全了解或者认同 “价值型企业”的概念,但中国在制度设计上对于跨公司的迷恋和倾斜所营造的环境对中国企业发展路径选择的负面效应,以及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卖苦力”的形象,却的确已经引起了人们对这30年来中国企业发展历程中的某些不尽人意之处的高度警觉和反思,其中关于企业发展的价值观也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不知你所说的价值型企业的内涵是怎样的?
陈春花:首先,让我告诉你价值型企业的大体模型:第一,在企业战略层面,企业必须具有明确的价值驱动能力,战略重心从价格转向价值,从市场转移到顾客,从产品转移到产业,从本土转移到全球。也就是说,企业有着与外界进行广泛沟通的能力,能够打破商业间的边界,突破企业与消费(者)间的界限,最终实现商业价值;第二,在执行层面,一是要有区域领先的市场能力,二是能够融合新的要素,三是重新塑造管理;第三,在文化领域,以求“和”的心态,融合全球的普世价值以及全球理念。
在这种模式之下的价值型企业,通常具有如下几个共性:一是持续的成长性,二是创新性,三是环境的匹配能力,四是领袖风范的领导力,五是价值链优势,六是全球化能力,七是有竞争力的产品与技术,八是资本结构的治理能力。
经济导报:在最近这段时间的盘点过程中,经济界人士正试图就中国企业如何才能更具竞争力开出各种各样的药方。通过交谈,我感觉到,你准确地抓住了中国企业价值观的某些核心要素,指出了其努力的方向。
陈春花:做强中国企业是我们的愿望,甚至是职责。成为价值型企业是中国企业迎接未来发展的下一个机会,一旦价值增长的执行帮助企业走上全球化发展正轨,企业自然会把这种价值意识融入到接下来的发展中,通过企业的文化和管理发展战略的实施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希望看到,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中国企业带着价值意识和合作精神上路,融入浩浩荡荡的全球化经济浪潮,到中流击水,显示中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