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企业当前应保持最大弹性

时间:2014-07-31来源: 作者:
金融海啸过后,会遍布投资机遇                                                              《经济导报》报道   11日,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现身济南,做客齐鲁民生大讲堂。     依然锋芒毕露的个性,依然大胆不羁的言论。在这场两个多小时的思维盛宴中,郎咸平对宏观经济发展表述了自己的评判,同时也为山东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频频支招。     郎咸平认为,透过产能过剩,金融危机传导到了中国,而中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就是制造业危机。股市、楼市的上涨则象征了投资营商环境的恶化。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就业是救市的最高战略思想。 金融危机透过35%的产能过剩传导到中国     “金融海啸对我们来说,不是金融的危机,而是透过过剩产能,使得我国的工商链条和西方的工商链条密切地联系起来。”郎咸平认为,制造业危机与金融危机进行叠加,才是中国的危机。     在他看来,问题的本质在于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产能大幅扩张。长期以来,中国的产能占GDP的比重是70%。“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GDP中消费所占的比例高达60%,而如今却跌到了35%,这是地方政府两大政策的结果:第一是抓建设,使消费的比重被钢筋水泥压缩到35%;第二是招商引资,使产能大幅扩张,占到GDP的70%。而我们消费只能消费35%,消费不了的那部分就叫产能过剩,35%的严重产能过剩。”     而这些过剩产能是如何被吸收的呢?郎咸平说,是透过美国人的泡沫消费吸收的。“出口创汇本质意义是,35%的产能是为了满足西方的泡沫消费。”也就是说,中国大量的产能是出口给了外国人消费,但如果西方国家的消费大幅度下降,就会直接绕过中国的金融体系,一刀插向中国35%的过剩产能,这个危机是非常严重的。     2008年11月,美国所公布的第3季度GDP下降了0.5%,第4季度则暴跌6.3%,原因便是消费泡沫的破裂。这也直接打击了中国的出口。所以在9月份中国的出口增长率还高达30%,10月份高达19%,而到了11月份中国的出口增长率首次为负的2.2%,到了12月份为负的2.8%。     郎咸平直言,出口下降的同时,进口大幅下降,扣除原油之外,进口设备和原材料均出现4成以上的大幅下降,这表明国内制造业投资热情大幅下降。消费泡沫的破裂把我们带入了第二波金融海啸。     “股市、楼市的上涨是制造业的回光返照。”郎咸平认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流动性过剩,制造业投资收益率低,大量资金进入了楼市、股市,而目前,制造业尚未走出冬天。冬天来了,春天在哪里呢? 两种不同利益诉求下的救市逻辑     金融危机下究竟如何救市?郎咸平详细分析了不同背景下美国和中国的救市思维。“美国的救市方法与我们相比是不同的,我们可以学习一个新思维、新策略。美国人的策略就是不救。”在郎咸平看来,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于金融领域,而拯救金融危机时,也主要是集中于金融领域。“美国服务业、制造业、地产业的失业问题都很严重,但美国政府却把95%的资金用于救助金融机构。”     美国为何把救助重点放在金融行业?郎咸平认为,美国政府不救市,是由于萧条经济学。在萧条时期,有两条规律应该遵守,这便是“萧条经济的两大铁律”:一是需求是惟一的,二是需求下降了,企业的产能也应随之降低。     朗咸平分析说,要刺激美国人泡沫消费的本质问题,就是要让银行能够生存,银行是不能倒闭的。因此美国政府拿出这么多钱去救银行、证券公司、投资人,目的就是要确保泡沫消费的3大环节都不出问题。只有在它们都不出问题的情况下泡沫消费才可以恢复。而泡沫消费恢复之后,建筑、服务、制造等行业的失业就可以立刻得到解决。     郎咸平称:“美国政府做得非常漂亮,是四两拨千斤。但中美情况不同,因为我们没有好的保障体系,所以对于政府而言,就业是最高战略思想。”     “对于中国政府救市方案的目的,我是赞成的。”随后,郎咸平在谈到近期政府出台的“4万亿元”、“汽车家电下乡”、“10大产业振兴计划”等政策时表示,为拉动经济避免萧条,政府抛弃了市场化理念,主动干预市场,推出了6大救市方案,这次的行动极其果断。但与此同时,郎咸平对救市方案的实际效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提醒说:“惟一的问题是手段的问题。”     首先,4万亿元投资从何而来?郎咸平说,其中的2万亿元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其余则是由银行融资。如此一来,承担的主体很可能要转移到民营企业上,这2万亿元中很大一部分便是来自民营企业的存款。4万亿元的副作用就是民营经济流失2万亿资源,如此挤压之下,让民营经济层面的资金继续流出,使得我国制造业的资金状况难以得到改观。     “所以,4万亿投资的正面功效是拉动中西部GDP和就业人口,负面作用则是大量资源转移到公共建设部门,使得民营经济更萧条。”郎咸平说,如果不能真正改变制造企业生存的现状,或许仍然会有更多的人面临失业威胁。我国9成的就业仍然是由占经济总量7成的民营经济提供的,这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第二个问题是家电下乡。“为什么要家电下乡?因为要维持就业量,这个我同意。但作为学者,我也要提醒政府注意它的副作用。”郎咸平认为,家电下乡本质是维持家电行业需求不变,但副作用就是当这个热潮过去,需求会陡然降低,到那时家电制造业能否及时调整呢?如果不能迅速调整产能,便有可能酿成大量企业倒闭。     此外,在郎咸平看来,“今年一季度的4.58万亿元新增贷款中,有40%的非建设性资金进入股市,导致股市大涨,但也表明实体经济更加恶化,出口更加衰退。由于投资效率过低,使得民营资本进入股市,也象征着实体经济的衰退,而通货膨胀的预期,也使得大量避险资金进入楼市。与股票市场的繁荣一样,楼市的上涨也标志着投资营商环境恶化。” 做芭比娃娃也可以突围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在制造业领域,那制造业应如何应对危机呢?郎咸平认为,不应盲目追求产业转型,而是要在产业链上进行完善。他在演讲中举了芭比娃娃和手机芯片的例子。     “一个芭比娃娃的出厂价是1美元,毛利率很低,假设为零。我们看不上这种以芭比娃娃为主的中国传统产业,那怎么转型呢?就转成高科技吧,比如说生产手机芯片。如果我们生产手机芯片,毛利率将高达40%。两者的毛利率对比一下,你会发现,表面看起来应该做产业转型,我们只要让芭比娃娃升级到手机芯片,就能够使我国的生产力由零提升到40%的毛利率。”     郎咸平话锋一转:“不能从表面现象作决策,最重要的是本质问题。”一个芭比娃娃卖到美国沃尔玛的零售价格是10美元,这9美元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是通过美国人所掌控的6大环节创造出来的,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跟零售这6大环节创造出9美元的产值。“9倍产值的毛利率是多少?以芭比娃娃为例,它的毛利率是40%,原来,除了制造以外的6大环节,芭比娃娃的毛利率和手机芯片是一样的,这就是本质的问题。”郎咸平说,对任何一个产品而言,真正能够掌握该项产品定价权的一定是“6”而不是“1”。由于制造芭比娃娃的厂商不掌控定价权,当美国人掌控了“6”,他把芭比娃娃制造的利润全部都给吸干净了,这就是美国人所谓的国际分工。这就是“6+1”产业链,美国掌控了“6”,而中国只掌控了加工环节“1”。     郎咸平继续分析说,一个手机芯片工厂等于1000个芭比娃娃工厂,但1000个芭比娃娃工厂可以解决100万人就业,而一个手机芯片工厂却只能雇用2万人。“如果把1000个芭比娃娃工厂淘汰后,搞一家手机芯片工厂,将马上面临98万人的失业。而98万人失业之后,手机芯片40%的毛利率将来也会重蹈芭比娃娃的覆辙,因为你不掌控手机芯片的‘6’。”     对此,郎咸平认为,从制造业中长期发展来看,企业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导进行“6+1”整合;而从短期措施来看,他建议企业老板们向李嘉诚学习,“低负债,高现金流,停止投资,是李嘉诚现在采取的策略。”郎咸平说,企业应保持最大的弹性等待收购机会,从而把握住转折的契机。等金融海啸过后,会遍布投资机遇,到那时果断出击,一定能获得巨大经济效益。

版权所有: 山东泰山管理研修学院 鲁ICP备05000134号-1 |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486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