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速高,经济就热吗
时间:2014-07-31来源: 作者:
山东商报 任峰报道
4月10日,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做客泰山管理学院讲坛,解读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
被《华尔街日报》评为对中国经济政策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的刘福垣语出惊人,他说当自己发现经济危机时,竟忍不住想以手抚额,拍掌相庆,他说,9%的GDP增长不算是高速度,CPI高于3%也不是通胀。同时他也就如何应对当前的局面提出了解压脱困之道。
打破“三八情结”
“这么多年来,经济学家们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四个字,冷热胀缩,并且在其中隐含了一个‘三八逻辑’:GDP高于8%就是经济过热,低于8%就冷,物价指数高于3就是通胀,低于3就是通货紧缩。现在这个‘三八情结’终于破了,开始保8。” 刘福垣认为,现在很多指标体系是和欧美日接轨的,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以这样的评价体系论断,所得结论不一定站得住脚。
“比如,物价权重跟我们现在的发展阶段消费结构严重脱离,房价上涨是投资,但是它带来的住房消费能不上去吗?正常情况下,GDP要涨10%,物价涨3到5是正常的。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巨大存差(存款超过贷款)的国家轻易不会有通货膨胀,贷差(贷款超过存款)才会有通货膨胀。”同样的理由,刘福垣认为以8的标准评价GDP增速也经不起推敲。
“2007年经济危机时,GDP增速13%,2008年9%,我们只关注到9%是世界上增速最高的数字,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最快,越发达的国家增速越慢呢?因为彼此不在一个发展阶段上。所以GDP增速是不能简单相比的。9%,10%一定是高速度吗?美日增速1%一定就是低速度吗?不一定。日本人均GDP3.8万美元的时候,GDP增速1.8%,就是增长将近400美元,而中国的人均GDP去年达到3300美元,即便增长10%,也赶不上日本的1%。所以,对发达国家来说,增长1%同样是了不起的速度,而对中国来说,9%的速度也不意味着增长过快。”
“就好像五六岁的孩子,一年不见,长一头是很正常的,如果没长,反而说明孩子可能不健康。而如果是一个三五十岁的成年人,即使几年后没有大变化,也不能说不正常。现在的中国就像那个孩子,正在快速长大的时候,而欧美发达国家就像成年人,仍然快速增长显然不现实。所以,GDP增速不能简单比较。”刘福垣认为,对中国来说,高速增长是必须的,关键是转变增长方式,而经济危机恰恰提供了最好的机会。
踢折了“拐杖”
刘福垣认为,我国现在GDP总量达到30多万亿元,总量居世界第三。按照购买率来评价,中国已经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无论是位居第二还是第三,都是当之无愧的巨人,但是是拄着拐杖的巨人,这根经济拐杖上赫然写着写六个大字:外商、外资、外贸。而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使得这个“拐杖”被踢倒,这正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绝好方式。
“美国的进出口占整个GDP比重在20%,日本控制得严一点,大约在15%。美国稍微宽一点,78%内销,真正进出口只有22%,而我们的进出口比重比这两个国家加在一起还多,这不是一个大国应有经济结构。现在拐杖被踢折了,这难道对中国不是好事吗?当我发现美国经济危机的时候,我恨不得以手抚摸额,拍掌相庆祝,因为转变增长方式的机会来了,我们过去对外开放,现在要对内开放了”。
在刘福垣看来,现在经济正处在三个阶段,东中西部三大板块不在一个发展阶段。东部地区发展较快,而中部地区代表中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一点。对内开放,就是要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消除区域隔阂,形成对外的统一合力。基于这个判断,刘福垣认为未来的机会在中部。
未来机会在“中间”
“我可以告诉大家,有几‘中’机会不可错过。”刘福垣提醒山东企业家。
“抓住中部崛起的机会。现在的中部地区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区。在座的企业家赶紧到中部的中小城市,中部地区的中等城市,这是你们将来企业投资很好的战略定位。因为中部地区承东启西,左右逢源”,刘福垣认为,中部地区群众的消费结构升级后,扩大内需才有希望。
“再有就是中间产业。”刘福垣认为,中间产业是介于农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产业,主要是服务行业、教育、医疗、建筑业。“未来第三产业的门槛一定会降低。中部地区的中小城市的中间产业是重中之重,赶紧抢占这个市场。这是未来最有发财机会的地方。” 刘福垣最后建议说,企业家一定要抓住中档产品”淘汰落后产品,眼睛盯着先进产品,但是手上一定要干的是中档产品,以中档产品作为当家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