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学习能力有多强

时间:2014-07-31来源: 作者:

中国企业家的个人学习能力显然要比组织学习能力更强一些。

北京大学的学生埋怨说,来上学的大腕太多了,伙食费都贵了。确实,不光是北大,只要是稍有名气
的大学,都办着名目繁多的进修班,MBA、EMBA、各种短期培训,越是价格不菲,越是门庭若市。今年4 月初,长江商学院以26 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推出为期17天的“中国企业CEO”培训课程时,由于报名者异常踊跃,原本打算将人数控制在25人左右,后来不得不扩容至36人。这26万元的费用,除了学费、书本费等,还包括笔译费、口译费以及在上海、美国和欧洲三地的住宿、餐饮费用,但不包括从中国赴美国和欧洲的往返机票及签证费,这样算下来,学员的日学费近1.6 万元。

   “一分钱一分货”,培训班的培训内容还真不少。课程包括中国企业应对未来竞争的新思维、中国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亚洲经济与商业的竞争力以及亚洲企业国际化路径的启示、中国企业的全球战略、全球金融市场、全球供应链与中国供应链现状、商业发展的历史环境、欧盟全球政治经济观等20多项内容,期间还穿插了与李嘉诚先生的对话以及参观欧美当地优秀企业的活动。这些看上去都很有“营养”的东西,老板们在10多天的时间里到底能消化多少呢?曾经有一张讽刺中国EMBA教育的漫画,情节是一堆堆的美元被扔进了一个抽水马桶。如此将EMBA比做是用钱堆起来的无用金牌可能有点夸张,但老板们用26万元换来的十几天培训究竟有多少转化成了真正的生产力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如果仅仅从价格上看,动辄几十万元的学费在老板们眼里并不是很贵。而且,如果这个课程是货真价实的话,相信学习者也能够真正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只要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获得一些启示,那么未来带给企业的价值和影响将远远高于这几十万元的学费。不过,办学者一旦以钱作为入学门槛儿,就难免不会有“有才无财别进来”或“有财无才快进来”的嫌疑。

收多少钱是学校的事,只要老板们愿意接受这样的价格也没什么可争议的了,至于学到了多少东西,能不能用得上从来都不得而知。不过,很多人认为,老板们参加“高价”培训,学知识也许不是最主要的,“以学会友”才是他们的初衷,毕竟有能力参加这种培训的,都是一些成功人士。

作为一个经营者,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不仅要舍得投入,还应该组织动员“全员学习”

    中欧工商管理学院去年下半年与哈佛商学院以及西班牙的IESE 商学院举办的价格为35 万元人民币、学期24 天的高端CEO课程就非常明确地设定了准入门槛:“企业资产规模或销售额至少在人民币10亿元以上,上市公司要看市值,非上市公司则要看在业界是不是标杆企业。”伊利的潘刚、TCL李东生、万通冯仑、阳光卫视的杨澜等十多位重量级人物都报名参加了这一课程。能多结交一些这样的朋友,“万金难买”啊!“关系就是生产力”,关系意味着资源,用一个企业家的大白话来说,那就是“以后办事就有熟人了”。

   有需求就有市场,商学院只要动点心思将课程设计好,再有几个名气大的老师,再高的学费也不愁没有人读。中欧开了“CEO课程”没多久,长江当然也不甘示弱,而清华经管学院和中欧以及哈佛商学院共同打造的6周30万元学费 “CEO培训”也正在筹办当中。在教人如何赚钱的同时,商学院更充实了自己的腰包。据了解,中欧仅EDP 一项的销售就达到了1200 万美元,而SPACE学院一个房地产高级管理班2002 年虽只招收了108 个学员,学费和清华、同济等高校同类EMBA的20万也相去较远,却也帮助该学院净收近800万元。有专家预测,若按照1/3企业老总读EMBA班来计算,我国300 万企业老总将给EMBA
市场创造的将是2000 亿元人民币。

      调查分析发现,经营者个人综合学习能力强于组织综合学习能力,差值为0.33。在几个学习分能力方面,经营者个人和组织的差距从大到小依次为:传递知识能力(0.72)、获取知识能力(0.46)、发明能力(0.44)、反思能力(0.36)、发现能力(0.32)、选择能力(0.28)、推广能力(0.24)、执行能力(0.21)。只有在知识管理能力上,组织略大于经营者个人(0.12)(见上图)。这表明,企业应在重视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的同时,特别重视提升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而且经营者要善于将个人学习能力转化成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

    企业家才能是稀缺的“无形资产”,需要“折旧补偿”和“技术改造”,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和更多的财富,因此在企业家身上多投入一些原本无可非议。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培训中心在4 月8 日发布的对国内近2000 家企业调查报告表明,企业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相比,组织学习能力对企业创新成效和竞争优势的正面影响往往会更大,但目前我国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却相对偏弱。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民营企业的老板一向不舍得在员工学习、培训方面花钱,他觉得自己掏腰包给员工做培训,万一员工离开公司就很不划算。所以,每次无论培训规模大小,都是他亲自去参加,回来后再传授给员工,这么来回折腾几次,除了把自己累得够呛之外,效果也并不好。当然,这个“抠门儿”小老板只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很多企业老板在为自己一掷千金时眼睛都不眨一下,一旦在为员工投入时就产生了很多顾虑:销售人员的流动性很大,我花钱培训他,过两天跳槽走了,岂不是吃了大亏,还是不要培训了。

     也有一些企业在培养员工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一家国内知名的小家电企业的老总曾说:“现在大家都谈学习型组织,我们也知道学习将是企业文化核心的一部分,是企业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所以每年花费大量的资金组织大批管理层干部去国内外最优秀的机构培训,加强他们在业务和管理上的全面进步。”然而,令他郁闷的是这些人并没有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将部门管理得更好,有的甚至很快就离开了公司。

    我想,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不仅要舍得投入,还应该组织动员 “全员学习”,正如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所提到的“企业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因为一个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管理层同步跟上,基层员工也必须同步发展,否则只能出现有制度不能落实,有文化不能渗透的断层现象。

 摘自《IT经理世界》第195期

版权所有: 山东泰山管理研修学院 鲁ICP备05000134号-1 |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486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