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荒”考验国家创新战略

时间:2014-07-31来源: 作者:

      在3月份即将召开的“两会”上,建设创新型国家将成为“两会”代表和委员们的核心议题之一。如果说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民工荒”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拖了中国经济后腿,那么,日渐突出的“职业经理人荒”,将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
  据媒体报道,截止到2004年,中国职业经理人的缺口高达150万人,仅广东一个省就急需10余万职业经理人。正如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技术和资本必须通过有能力的管理者才能发挥作用和功效。”职业经理人的严重短缺将从深层次上影响资源配置以及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表的2005年度《世界竞争力年鉴》印证了这一点:在这项对世界上最主要的60个经济体进行全方位排名中,中国内地的排名从2004年的第24位下降到第31位。在导致中国内地竞争力排名下滑的三大主要因素中,管理方面差距较大是其中之一,中国在与管理项目相关的指标中,综合排名仅仅在第56位;如大企业管理效率排在第59位;有能力的经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的国际经验、公司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则分别排在第59、59和58位。这表明,如何应对“职业经理人荒”已成为事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海外招聘:远水难解近渴
  21年前,德国专家格里希受聘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在中国企业界拉开了引进国际化管理人才的序幕。今天,在中国各类企业工作的外籍员工已超过6万。此外,活跃在企业舞台上的海归、台湾人和香港人也为数不少。
  直接聘用国际化的职业经理人,让他们带来成熟的管理经验和海外市场,看起来是个不错的方案,但是在海外招聘的过程中,却有很多企业撞了南墙。在2004年国资委组织的央企海外选秀中,只有一位南非籍人士通过了测评,但却又因待遇问题谈不妥,让原本心高气盛的国资委只好忍痛割爱;2005年的央企海外招聘,最后却变成了国企的内部选拔。不但是国企的海外选秀屡遭挫折,民营企业的海外招聘也出师不利,2005年,蒙牛高调全球招聘总经理,在最初报名应聘的62位职业经理人中,还有几名来自新西兰等地的外籍高级职业经理人,香港、台湾地区也有人参与,但是这些来自海外的经理人却无一例外地全部落选。
  薪酬待遇是最明显的障碍。国内的收入水平近年虽然有很大提高,但与国际上的差距依旧很大。去年12月底,联想聘用前戴尔亚太区及日本区高级副总裁阿梅里奥接替沃德担任集团执行董事、总裁兼CEO,据服务合约,阿梅里奥基本年薪75万美元,另每财政年度可获酌情花红最多200万美元,当中包括全年目标花红100万美元。按照联想发布的通告可以简单的计算,如果一切“顺利”,联想每年为阿梅里奥一个人付出的报酬将是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的巨额财产,其中包含期权或股票3000万元以上,现金报酬2000万元以上。从目前来看,能为一个高级职业经理人支付5000万元年薪的企业,总共也没有几家。按照国资委的有关规定,一个大型国企的总经理其年薪也不过几十万元,海尔CEO张瑞敏曾经在公开场合说自己的年薪只有8万元人民币,虽然外界不太相信,但也反映出一个概念,国内企业还无法在薪酬待遇上和跨国公司一争高下。
  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外经理人能力的发挥。有的外籍人员本来是能干的,但由于使用和管理上存在问题,结果发挥不了作用。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首席分析员陈功举了一个例子:他有一个朋友聘请了几位台湾人,但基本上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工作表现松散,每天与台湾的家里煲电话粥,实际只起到些渠道联络作用。
  水土不服是海外经理人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来自海外的国际化人才对市场一开始并不熟悉,信息不足,非常依赖下属。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管理者需要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国际化人才在技术上是有优势的,但是如何在工作中实现无缝对接,则需要网络、社会关系等支持。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关注,尽管海尔、联想、华为都成功地发挥了海外职业经理人的作用,但是这三者无一例外的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企业。
资格认证:重在能力和业绩
  2005年年底,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公布了第四批高级职业经理(特殊贡献人才)名单,共有195人。按照中国企联的相关标准,要进入这个门槛的最低条件是:企业净资产规模在1亿元以上或年销售收入在5亿元以上;企业净资产、销售收入及利税总额3年平均增长率均在10%以上。
  与文凭和学历教育不同,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突出的是能力和业绩的评价,因而可以为企业吸纳人才提供一个更具有实质意义的指标。正因如此,由中国企联开展的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从一开始就得到了企业界的广泛认可。
  与发达国家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相比,我国的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工作还处于初创阶段,通过品牌建设奠定在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中的权威地位是中国企联认证事业发展的线路图。在认证工作开始的初期,中国企联就广泛依靠社会力量,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合作开发了整套的、具有知识产权的认证标准和相关测评技术。同时利用其是中国雇主组织惟一代表的优势,吸引全国优秀企业家参与到从标准研发到考试认证的全过程中来,突出实战特色,为经过认证的职业经理人获得企业和市场的认可奠定了基础。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把关的原则,一方面让中国企联的认证工作树立了市场权威,但同时也使认证数量受到了限制。从2004年9月到2005年底,经中国企联认证的高级职业经理共有1426人,职业经理共有3033人。如果按照这个速度,要通过认证方式培养150万职业经理人,大概需要300多年,这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明显的差距。
  中国企联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从2005年开始,中国企联加大了依靠社会和整合社会资源的力度,与社会培训认证机构合作开发了专业职业经理人标准和教材,在去年推出8个专业职业经理人认证项目的基础上,今年计划再推出5个专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项目。与此同时,为培养企业管理后备力量,中国企联计划在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开展准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
  中国企联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柴寿钢说,尽管目前职业经理人严重缺乏,但是中国企联仍然会把认证质量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他认为,在目前认证市场还不够规范的情况下,树立品牌是尤其必要的,而且中国企联还担负着帮助政府规范认证市场的职责。

版权所有: 山东泰山管理研修学院 鲁ICP备05000134号-1 |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486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