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辨伪三法则

时间:2014-07-31来源: 作者:

      越是“野鸡”认证机构,其名头就越唬人。对于那些冠以“中国”、“国家”、“国际”字样以及以国家部委名义进行认证的机构要尤为小心
  越是证书满天飞的认证,其权威性和可信度就越低。这是用来检验认证机构的一条定律
  “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看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真真切切”。面对国内混乱的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市场,许多企业和职业经理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据中国企联开展的有关社会调查表明,截至2005年6月底,我国境内在全国范围内从事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的国内机构有近20家,国外登陆中国抢滩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市场的机构有近10家。在这众多的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机构中,除少数是民政部门注册的全国性社团组织、行业组织外,有一些是根本不具备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机构。它们多以盈利为目的进行商业运作或炒作,其中不仅有冠以“国家职业经理人”、“中国职业经理人”、“国际职业经理人”、“注册职业经理人”等字样,扯着虎皮作大旗的,也有以“白金版职业经理人”、“黄金版职业经理人”等名头招揽人气的。
  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市场的混乱局面,对严肃的认证工作造成极大的干扰,使企业难以辨别真伪和进行选择,严重影响并损害了企业和职业经理人的利益。就如何看清职业经理资格证书的真面目,拿到合法权威的证书,记者通过调查采访,得出了三招看清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真面目的结论。
  机构:要有公信力
  越是“野鸡”认证机构,其名头就越唬人。对于那些冠以“中国”、“国家”、“国际”字样以及以国家部委名义进行认证的机构要尤为小心。
  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培训处处长刘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有些认证机构在香港注册后在内地展开“认证”,刘彦生认为,这些机构并不一定具有职业认证资质,也不是市场和社会认可的权威机构,最多只是一个合法的法人。比如“中国职业经理人资格评审委员会”,前几年在全国一些地方大搞非法认证,其实根本就不存在这个所谓的认证机构。他认为,在这些不规范认证中,最唬人的就是一些所谓“国际认证机构”,而实际上,这些“国际认证机构”根本不具有认证资格。刘彦生举例说,目前的“国际职业经理人联合会”、“国际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等机构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认证机构。
  刘彦生说,现在有的认证机构对社会化职业水平认证的概念认识不足,推出了“注册职业经理证书”等不规范的认证证书。在我国只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职业国家才采取注册执业资格制度,如“注册医师”、“注册建筑师”等属于执业资格,其他社会化职业水平认证自称为“注册或资格”是不规范的。
  在众多认证机构中还有一类是挂着国家部委的招牌的,比如,“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职业经理研究中心”。而记者通过上网查询,在国资委的21个局和5个直属单位中,根本就没有这个单位。而在国家人事部的网站上,记者查询到的有关“认证”的职能只有“政府管理范围内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审批”这一条,并没有查到相应的认证机构。
  在分析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时,中国企联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柴寿钢指出:对于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目前在一部分人的思想中还存在误区,认为“只有政府发的资格证书才是权威的,只有‘红头文件'才是可信的”。之所以有些机构会冠以“中国”、“国家”、“国际”等名词,就是为了迎合这部分人的心理需求。而事实上,早在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的政策精神,按照这样一种精神,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应该是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自律开展的社会化工作,政府部门负有制订法规和市场监管的职责,而不是参与到具体的认证工作中来。
  标准:要科学适用
  一张职业经理资格证书能否得到市场和出资人的认可,其前提是通过认证的经营管理人才不仅要中看,而且要中用,重在实际能力。这就要求要有一个适合中国国情、能够客观地评价职业经理人相关素质的认证标准。
  柴寿钢认为,开展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工作必须要站在出资人的立场上,从保护出资人的利益出发,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以企业的需求为标准,以企业的眼光来培训和选拔人才。他说:“在这方面中国企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充分利用中国企联和企业之间天然而密切的联系,邀请了一批知名的企业家全过程参与标准的制订、教程的开发等工作,以确保经过认证的人才经得起企业实际工作的检验。”
据介绍,在中国企联开发的《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标准》中,分别对职业经理人的品德、知识、能力、经验和业绩做出了相应的要求,并重点突出了对能力和业绩指标的评价。这一标准的执行,不仅对职业经理人评价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而且对于改变过去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学历、轻能力,重文凭、轻业绩的选人、用人误区,形成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企业用人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与《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标准》相配套,中国企联还开发了《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培训大纲》、《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考试大纲》等一系列重要技术性文件以及完善的专用培训教材。
  本着“广泛依靠社会力量,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的原则,中国企联还与国内外知名能力训练与测评机构合作,一方面积极引进并自主开发中国本土的能力训练与测评技术;另一方面引进国际上前沿的能力训练与测评技术并进行本土改造,以保证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出资人选拔和使用人才提供可靠的依据。
  运作:要规范透明
  越是证书满天飞的认证,其权威性和可信度就越低。这是用来检验认证机构的一条定律。
  “野鸡”认证机构进入认证市场的惟一目的就是快速圈钱套利,至于认证质量则根本不在其考虑的范围内,所以它们到处打广告、随意发展代理机构,甚至有的机构根本就不进行培训和考试,只要交了钱就可以拿到其印制精美的证书。
  为保证认证质量,中国企联在发展认证工作机构上采取了十分谨慎的做法。据柴寿钢介绍,中国企联在体系设计上,首先确定了管理、培训、认证“三责分离”的原则,各工作机构之间相互制衡。与此同时,为了保证管理规则在传递中不走样,中国企联在管理机构的选择上采取了以系统内地方协会和全国性行业协会为首选的方式。截至目前,中国企联共建立三类认证工作机构159个。
  “国内采取全国统一考试的方式进行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的机构,目前中国企联是独此一家。”柴寿钢说,“在全国第一批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工作中,整体认证通过率只有80%左右,个别地区认证通过率不到70%。而参加第一批认证的经理人多数都是当地知名企业的老总,相对水平和能力都比较高。这个结果说明我们的认证门槛还是比较高的。”
  柴寿钢认为,作为全国性的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经过中国企联认证的职业经理人应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代表职业经理人的水平和形象。如果所有参加认证的人都能通过,那么这种认证则是毫无意义的,更谈不上得到市场和出资人的认可。因此,在认证过程中严格把关,不仅是树立我国职业经理人形象的客观需要,同时也会使职业经理人拿到的证书具有更高的含金量,成为真正令人信服的“硬件”,并在人才流动中成为“敲门砖”。
  柴寿钢表示,目前认证市场上“洋认证”和“官认证”势头正猛,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认证市场发育较晚,人们对社会的职业资格认证的概念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也与有关方面在引导和规范认证市场方面力度不够直接相关。中国企联在按照“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进行自律,规范透明地做好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工作的同时,还主动肩负起了帮助政府规范认证市场的义务。但是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法律依据,中国企联在组织开展行业自律方面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
  柴寿钢透露,中国企联已上书国家有关方面,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尽快出台有关法规,规范认证市场,加强认证市场的监管,让企业和职业经理人的利益免遭侵害,中国企联愿意在帮助政府规范市场方面做出努力。

版权所有: 山东泰山管理研修学院 鲁ICP备05000134号-1 |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486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