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教育:如何迎接挑战的时代
时间:2014-07-31来源: 作者:
作者: 刘澄 | 2006年08月09日21时30分
【内容提要】MBA教育是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并随着市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本文正是结合当今国际环境的这一变化,分析MBA教育在应对商务环境的发展及寻求自身突破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方法。并着重分析了印度MBA教育的发展模式。最后,本文还说明了素质培养及师资水平等对于MBA教育应付这一挑战的重要性。
一.MBA的未来:如何应付商务环境的挑战
自2001年以来,世界经济趋于低迷,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但MBA的就业前景仍然看好,并能得到较高的初始收入。随着MBA就业前景的不断高涨,申请就读MBA的学员日益增多,MBA这一教育模式也开始跨越其诞生地——美国,在全世界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并迅速发展成为新的教育风景线;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大量对其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
当前,随着MBA教育的火热,其教育质量不高、课程缺乏特色、高水平教师短缺等隐患开始显现.这些隐患不仅制约着MBA教育的发展,而且影响着MBA学员价值的社会认同度。因此,教育部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仅要以优异的人才培养质量来赢得社会的尊重和信赖,而且要以此来保持MBA热的经久不衰,并使其成为高等教育中最具魅力的品牌。
当前,保持MBA学员的价值,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根据学生毕业的就业需求,合理设计课程体系。
在美国,一项针对MBA毕业生就业结构的调查显示:最受欢迎的是金融业(52%),市场营销屈居第二(31%),随后是IT业或管理信息业(25%),咨询业(24%)。因此,教育部门不但应依据学员的就业结构和知识需求优化课程结构,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受到系统的商业、金融和管理等一些基本理论的教育,而且要强调在教育过程中造就适当环境,如通过相互案例研究的讨论、苏格拉底式质问、团体工作等方法论,让学员,尤其是那些在工作了几年后又重返校园的学员能够在有限时间内,获得足够的商业实践知识和重新工作的自信。英国达特矛斯大学达克商学院院长保罗·戴纳斯(Paul Danas)认为:“MBA是在整个世界上我唯一了解的制度之一,它不仅允许一个25岁或28岁的年轻人从教学中学习最新的思想以便重新开始,而且允许他们从所有的实业中学习以便拥有重新开始的自信。”
其次,针对学员日益低龄化、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现状,应把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作为培训的重点。
一项针对“招募单位招聘有MBA学历人员时,最看重的标准是什么?”的调查显示:招聘单位看重的不是候选人的学校,而是MBA学生的实习表现和相关工作经历。70%的受访者把实习和相关工作经历作为最重要标准,而只有59%的招聘单位考虑MBA学校的名望。
面对日益增长的需求,工商管理学院并不能确保现有的MBA培训能实现其预期的目标,因为,一方面,主要挑战不仅是其研究型课程的薄弱,更是其自身要向社会证明:面对激烈竞争的商务环境和萎靡的就业市场需求,他们所提供的教育对MBA学员是非常有价值的;在求职市场上,MBA毕业生也会比其他学生拥有更大的优势。另一方面,就MBA的教育目标而言,这种挑战又成为:商学院所培养的合格的MBA学员能否适应日新月异的商务环境。
但是,任何一个MBA培训都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上述挑战就要求培养单位要从培养学员的实际能力出发,切实把提高学员的实战能力放在首要位置。这就需要培养单位不仅要有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培养计划,并能够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而且要根据职业的发展和知识的创新,并针对不同学员的特点和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结构,制定一个有弹性的、能够培养学员创新思想的培养规划。
在MBA的教学过程中,发达国家的商学院不仅把教学实践作为培训商业领袖的过程,并一直把学员的创新思想和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来加以强力推广。如,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就是通过询问申请者“这就是将来我们为之骄傲的人吗?”来判断培训的价值的。瑞士管理发展研究院主任彼德.劳伦斯(PEter Lagrange)认为,为期11个月的MBA培训过程是一个思考“在长期发展战略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和产生新的管理思想的过程。意大利SDA学院的院长伊里诺·保格诺维(Eliot Borgonovi)认为,MBA就是把那些注重理论的教学和注重实践的教学结合在一起的过程。澳大利亚管理学院研究生院院长迈克·维涛(Mike Vitale)则相信,MBA最基本的作用就是“造就一种让学生能充分展示其领导某一组织能力的环境。”
相对于发达国家商学院对创新思想的重视和完整的培养方案而言,历史尚不悠久的中国高等院校,虽然也普遍意识到创新能力对MBA学员的极端重要性,却缺乏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而且随着没有实践背景的MBA学员的越来越多,更显得中国的商学院在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等培养环节的薄弱及其与发达国家的商学院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院校一直在极力地寻求解决方法去改变MBA学员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的现状,并试图借助改进师资、强化案例教学、参与商务规划等手段,加强学员对现实商务活动的认识和领悟。目前,这些努力正在慢慢地取得成效。
二.MBA 的发展:让大学来到你的身旁
为了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很多国家的商学院都对其MBA教育进行了创新:学校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供学员选择;允许学员同时在一个以上的洲学习并完成学业;实行弹性的学制:MBA培训期限,从美国的2年,到欧洲的1年或18个月不等,学员可以灵活选择适应自身特点的学制。
在教育资源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的MBA教育不但在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没有被同化,而且在相互竞争中发展了各自的特色。《经济学家》杂志在对欧洲、北美、亚洲和澳大利亚的13位顶尖的商学员院长和主任调查时发现,他们在MBA教育模式、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令人惊奇,而这种差异不仅没有削弱其竞争力,更成为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持这种差异对发展中国家的MBA教育更为重要。首先,随着教育市场的开放,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他们不仅可以通过留学、远程教育等方式直接享用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还可以通过发达国家的院校在发展中国家设立教学单位来间接的使用这种资源。其次,随着MBA学员构成的变化,许多具有丰富的中高级管理工作经验的学员对课程的实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学员普遍具备较高的商务经验和领导能力,他们希望能够通过一种研究型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战略决策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必须结合他们的商务活动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训练他们的战略思维和全球眼界。因此,在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家的MBA教育在贴近实际、关注本地区的商务活动规律、改进教学内容、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培养学员对本地商务活动的适应性等方面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其MBA教育的兴衰。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MBA教学发展迅速,尤其是亚洲、拉丁美洲的MBA教学异常火爆。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当地的工商管理学院不仅在教学水准上逐步接近欧美一流商学院的水平,而且,相对于欧美的商学院,其毕业学员也显示了非常强的竞争力,受到了当地工商企业的青睐。
以墨西哥为例。一项研究表明,在墨西哥,半数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毕业于墨西哥的爱培德(Impede)和爱克特(Egade)两所学院,而哈佛只能屈居第三。在《美洲经济》关于拉丁美洲MBA教育的排名中,爱培德(Impede) 位列第一,爱克特(Egad)名列第十。而在《金融时报》的全球MBA教育的排名中,爱培德学院(Impede)更是以名列79的名次向世人显示了其非同寻常的实力。在这项排名中,它的排名列在美国的乔治亚州工学院,加拿大的卡尔加里大学、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商学院的前面。爱培德(Impede) 和 爱克特(Egad)学院为了提高对学员的吸引力,除了所开设的课程全部使用西班牙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讲授以外,在教授的课程中所使用的具体案例也全部来自于麻省理工学院;而且,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它们也注重将案例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引导学生关注当地问题,比如长期困扰经济的通货膨胀问题等。
为了与欧美的商学院争夺学员,并使那些不能到美国和欧洲学习的学生拥有相当的培训经历,发展中国家的商学院普遍采用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出国考察和研习、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等形式,将一流的教学内容和师资力量引入和充实到教学体系中来,使得学员能够学习并掌握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商务技巧。在此基础上,发展中国家的商学院又强调办学宗旨的本地化,并按照通用、实用的原则改造教学内容,编写本地企业教学案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当地的实际,并能够与当地的商务实践相结合。为此,这些商学院通过提供实践场所、开办商务俱乐部、参与商务策划、举办创业大赛等形式,让学员实地感悟商务活动的技巧与魅力,了解商务运作的规律和方式,以提高学员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三.思考印度:应对国际化挑战的榜样
近年来,印度的MBA教育异军突起。其依靠先进的教学模式、富有特色的教材体系与阵容强大的师资队伍,培养了众多的令世界级跨国公司青睐、炙手可热的毕业生。
最近一项对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世界最佳的商学院不在伦敦、纽约或加利福尼亚,而是在印度的古吉拉特邦的印度管理学院。虽然这项调查本身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却显示了印度的MBA教学水平的进步。
印度管理学院是由印度政府于1961年创建的。在初创时期它就与哈佛商学院合作,并在印度第一个克隆了哈佛的案例教学方式。其教育的宗旨是:商学院毕业的研究生应该接受全面的管理教育,并能应付任何交易活动。今天的印度管理学院依然使用案例教学,并把重心放在注重如何指导学员决策,而不是以理论为基础的说教。
据经济学家智力联合会(EIU)的统计,印度管理学院是世界上最难进入的商学院,每年大约有7万个申请者竞争200个名额。虽然到目前为止,所有申请到印度管理学院就学的学生都来自印度,不过,随着国外的学生逐渐发现其所拥有的高水平的教员后,这种状况将会有一定的改变。因为,对于国外的学员来说,印度管理学院有两点很吸引他们:其一,大多数印度管理学院的教员都曾在哈佛等著名商学院学习或受过培训;其二,其学费的低廉。在哈佛大学,2年制MBA课程的学费为11万美元,而在印度管理学院,同样的MBA课程却只要25万卢比(约5100美元),仅是哈佛——这一世界著名MBA培训机构的很小一部分(4.64%)。
但是,另一方面,印度管理学院MBA毕业生在初始薪金方面与欧美顶级商学院之间的差距又使得那些有意申请的国外学生顾虑重重。在经济学家智力联合会(EIU)的排名中,尽管印度管理学院的MBA教育水平的排名(第15位)与众多欧美国家顶尖商学院的排名不相上下,但是其MBA毕业生的初始薪水却与之相去甚远。虽然在首次就业时,其MBA毕业生也大多选择收入较高的产业部门如IT业、金融业等,但是,他们的年均初始薪金却只有约4万3千美元,不及哈佛和斯坦福的MBA毕业生的一半。
随着印度经济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其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竞争日趋国际化,新型商务模式,如电子商务等也不断兴起。这些都迫使着印度管理学院进行课程变革,以继续保持其在印度的优势地位。
印度管理学院的变革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使用更多的跨国公司案例,使其课程国际化。学院计划筹建一个更加国际化的学生基地,并计划在未来五年中扩大对外交流项目和送学生到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学习一个学期。第二步是实现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清一色的印度教员已成为吸引外国学生的一大障碍。因此,吸引高层次的外籍教师的加盟已成为提高其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四.MBA的教育:创业素质的培养
合格的MBA的学员不仅要向企业证明其学到了管理企业的商业技巧,也要向社会证明:MBA学员不仅具备成为企业家的素质和精神,而且具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并愿意承担创业重担。因此,为了保证自身能在求职市场找到好的工作,众多已毕业和将要毕业的MBA学员都对有关企业家素质培训的课程要求格外苛刻。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科技型企业创业的通常做法是科技发明人注册公司,然后带着自己的商业计划去寻找风险投资,然后在这些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孵化出自己的中小企业。在这一创业过程中,科技发明人迫切地需要聘请一批熟悉商业运作规律、具有创业素质的职业经理人来运作这一过程,并管理这些刚孵化出来的企业。
面对社会对创业型企业家的强烈需求,欧美的商学院纷纷把企业家素质的培养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斯坦福从1996年就成立了企业家素质研究中心,向学生讲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知识及如何获得风险投资等。企业家素质课程从本质上讲是多学科的,它融合了战略、商务法律、人力资源、领导素质和金融等多方面因素。对企业家素质课程的强调会使得MBA教育在商务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创造性的作用,而不再只是简单的报告和研究现有的潮流和趋势。现在,越来越多的学院也开始意识到道德规范和品德操守对企业高层领导的至关重要性,并因此将这方面的课程也列入了MBA的培训计划中。
然而,简单的增加一些有关企业家素质的课程并不意味着学员就会具备企业家的素质。美国Darden商业管理研究生院院长鲍勃·哈里斯(Bob Harris)认为,现有的“企业家素质”完全可以通过短期培训而取得成效。如果企业家素质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误认为自己仅通过课堂的学习就具备了企业家的素质或是已成为成功的企业思想者,那么,企业家素质课程可能会退化为自助餐一类的东西,丧失了其应有的魅力。因此,企业家素质的培养课程还必须包括实践方面的内容,以增强学员的实践能力。
为此,欧美的商学院普遍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并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如Darden学院通过让学员在教授们开设的几个小公司实习来学习如何开办小公司的课程;都柏林大学斯莫非特(Smurfit)商学院则投资100万美元通过学校的孵化器来资助学员们自己创业及那些愿意雇佣斯莫非特(Smurfit )的学员们的新注册的公司,以便让学员在学习阶段就获得足够的管理企业的经验;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研究生院则于2000年设立大红风险基金,以赞助在一年一次的学生创业大赛中获胜的学生。
五.MBA的骄傲:教员的名字在闪光
商学院魅力和声誉不仅体现在其所培养的学员的能力上,更表现在其所拥有的教师的水平上。纵观世界,那些知名商学院的名字总是和世界顶级的经济学者的名字联在一起。
因此,在申请MBA学位时,一个学院拥有哪些知名教授已成为申请者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然而,另一方面,高质量教师的难求,尤其是著名教师的缺乏已成为困惑许多商学院发展的一大难题。
另外,与商学院自身所拥有的一些高水平的教授相比较而言,那些并不是最精通管理理论的商界精英似乎更容易赢得MBA学员的尊重。这可能与商学院自身的专业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在其它学院,专业教授都有很多的机会去实践自己的科研成果,以证明自身的实力;而商学院的教授们却只能从事有关工商知识的教学,被动地总结一些商业经验。他们没有被给予很多这样的机会,即通过自己的商务活动来检验自己的理论,以证实自己的实力。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许多商学院从两个方面采取了措施,即一方面,通过宣传自己的优秀教员,如采用接受采访、参加电视访谈节目等形式,来提高商业课教学知名度;另一方面,通过招聘教员的方式来充实教师队伍。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招聘一些前任或现任的高层经理担任教授。在授课的过程中,这些教授会采用最新的商务活动经验,以更新学校陈旧的理论,而学员们则通过学习这些管理思想及方法来保持和商务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这些教授还能够取得风险投资,为学员的创业提供机会。特别对于一些较小的商学院来说,与具有CEO身份的知名教授保持联系,更有助于提高其自身对申请者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