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高学历的领军人物 学历决定振兴鲁菜的成败

时间:2014-07-31来源: 作者:
      昨日,烟台人家老菜馆老总孙传河风尘仆仆从香港回到烟台。他这次去香港既不是出差,也不是旅游,而是去攻读香港理工大学酒店管理硕士。

  饭店主要是炒菜,还用得着学历?看过以下两例子,或许你就不会有疑问了:

  例子一:1984年,农村孩子的他高中毕业后,托人在一家毛纺厂谋了个临时工的差事,谁知不到一年,他就从精整车间调整到填料车间去装原毛,原因是“农村来的孩子干那活最合适”。

  这次工作岗位的变动,对他触动很大。他清楚地看到,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没有能力,就很难被人瞧得起。1985年,他毅然离开了这家工厂,自费到威海电大“充电”。

  三年后,怀揣英语专业本科学历,顶着重重阻力,他筹借了7000元钱,在威海市区的古寨路建了一个30多平方米的平房,开起了饭店。
  15年后,当初这个30多平米的牛肉包子铺发展成一个拥有济南、威海、泰安、北京等城市8家连锁店的大型跨区域餐饮集团,率先吹响鲁菜“北伐”的号角,成为鲁菜新盟主。

  它就是烟台人耳熟能详的威海净雅,而他就是烟台人并不熟知的净雅老总张永舵。

  例子二: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正是川菜全国大滑坡之时,洋快餐大行其道,粤菜、海鲜生猛火爆,而川菜在成都的大本营也面临风雨飘摇的困境,社会各界纷纷发出“保卫川菜”的呼吁。1996年9月,中国管理科学院四川分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很年轻的副研究员何农下海开起了巴国布衣酒楼。属于餐饮外行的他认为,“文化”是川菜的突破口。请四川著名“鬼才”魏明伦为店作赋,请著名画家作画“巴国十八卷”……这些都成为当时人们关注巴国布衣的开始。而川东风情,一种独具神秘感的符号在巴国布衣以具体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当时成都人对巴国布衣的第一印象。

  “一群文人,焉能成大事?一纸策划,岂能更改历史?”然而,酒楼开业三天便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同,顾客盈门;三个月后酒楼即开始盈利,引来群起效仿;人们感叹是“巴国布衣救活了川菜”。短短三年,便有多家以巴国布衣为效仿蓝本的新派川菜酒楼,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涌现,川菜在全国再度兴旺并持续至今。

  “用文化之瓶装风味之酒,二者一经融合,外行就打倒了内行。”何农曾感慨餐饮业经营中的文化效应。

  挽救川、鲁两大菜系的颓势、将中衰的两大菜系推向全国,竟然是半路出家的两位知识分子。

  受文革蔑视知识的遗风影响,大家认为书生只会纸上谈兵,只有书本知识,缺少实践经验,百无一用是书生,如赵括。其实,还有很多未经战阵的书生带兵照样成功,比如陆逊、诸葛亮、王猛、张居正等等。从深层次来说,知识本来就是前人的实践,今人倘若事事亲身经历,恐怕万寿无疆也实践不过来。有了知识,很多东西其实不用实践。宋高宗曾经对太子说:“须是读书,便知古今治乱,便不受人瞒”。

  没有学历,做老板的自己脑子里都不成章,怎么去建章立制?有了学历,才能站高望远。从烟台的情况看,也符合这一论断,老板学历较高的像烟台人家老菜馆、声远酒店、露凝香等干得都是红红火火。露凝香的老板2006年刚报名参加了清华大学EMBA总裁研修烟台班,正如他所说的,现代社会,老板如果仅仅凭以前的实际操作经验来管理一个企业,那肯定是要吃亏的,有了知识才能理论联系实践。而声远酒店所用的服务员几乎都是中专以上学历,老板说,这些员工一点就通,管理起来根本不费事,读过书的就是不一样。

  缺少学历的支撑,川菜是老鼠尾巴上的疖子——脓也不多。四川人认识到学历短缺对川菜的影响,目前,全省官民并举,有省就业培训中心、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省市烹协下属的烹饪技校、商业服务学校、财贸校、职业中学,另外还有名牌餐饮企业自己的烹饪院校,其中最卓有成效的是巴国布衣烹饪技术学院、卞氏菜根香厨师培训基地。他们以川菜大师、名师、高级烹饪专家、学者、高级管理人员、餐饮业经营策划专家为师资,为川菜向外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缺少高学历的领军人物,好比是一只羊领着一群羊,振兴鲁菜只能是空谈,烟台多少人出外开店最后铩羽而归就是例证。

  学历决定振兴鲁菜的成败,其它行业何尝不如此!  

本文系转载,来源自:胶东在线消息今晨6点,(记者 庞见波 通讯员 孙玉成)

版权所有: 山东泰山管理研修学院 鲁ICP备05000134号-1 |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486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