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项原因导致中国MBA缺席全球百强
时间:2014-07-31来源: 作者: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Ivey商学院客座教授 王辉耀
2007年1月29日,英国《金融时报》在当日报纸上隆重揭晓了2007全球MBA百强排行榜。
在该榜单中,位居前3的分别是美国的沃顿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和哈佛商学院;欧洲的伦敦商学院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分列第5和第7。
中国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从去年排名第21位,一跃升至今年的第11位,排在亚洲商学院的最前面。
但从今年的榜单上来看,在全球百强商学院MBA项目排名中,其他中国商学院无一上榜,是个空白。而小小的新加坡,这次都有2家商学院进入世界商学院百强——新加坡南洋商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很显然,中国已是MBA教育大国,但还不是强国。我们有超过100家商学院和数十家合作学院提供MBA教育,每年有2万多名在校生攻读MBA学位。但为什么中国商学院上国际评比榜单还是这样难?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4个原因:
首先,中国商学院不太重视国际排名,没有投入专职有经验的人来负责这项工作。中国的商学院虽然起步较晚,但其中也不乏较为优秀的商学院。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学院各项条件的逐步完善,中国商学院完全有能力和参与国际商学院的评比,关键是要重视和抽出专门的人力物力,收集和统计有关的数据和资料。有人可能说MBA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是无法上榜的主要原因,但中欧商学院也是来自中国,这几年却年年上榜,越排越前。
其次,中国的商学院应该参加国际认证体系,如加入美国的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的Equis认证体系和总部在英国的MBA协会。国际体系的认证,是提高MBA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一项很重要的认证,就像企业要加入ISO14000体系的认证一样,是国际上公认的。
这次上榜的全球顶尖的100家商学院中,差不多所有的商学院都参加了上述3家机构中至少1家的认证,有许多甚至在3家都有认证。实际上,MBA教育本身就是从国际上引进的、与市场经济和国际化接轨比较密切的产物。如同中国加入WTO、参加国际标准和游戏规则竞争一样,这对中国是一种提高,也是有好处的。同时,还可以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也如同中国参加奥运会一样,不参加国际竞争就不会得到提高。如果拒绝参加,则对中国的MBA教育起不到竞争和促进作用。
实际上,中国内地的商学院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一些顶级中国商学院已经启动MBA国际认证项目,朝着国际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06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MBA和EMBA项目均已获得总部在英国的MBA协会AMBA认证。另外,香港的中文大学、科技大学和城市大学都加入了美国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的认证。中欧、清华经管学院、长江商学院等都也加入了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的Equis认证体系。
再次,中国在商学院的建设上,还可以参照国际评比标准进行一些改革。比如,应该按照国际通行百年的MBA教学体系和经验进行新的设置,加快商学院建设,而不仅仅是把经济学院或有关的学院升格合并为管理学院。目前,中国已经有了一批有特色的商学院,也有了一批毕业后收入很好的MBA毕业生。但在一些评比的标准方面,如就业成功率上、收入的增长方面、师资的质量上、特别是学管理出身师资的数量上,还需加强。此外,外籍教师和国际学生的比例、学生的国际流动性、国际语言、国际交流、学院研究能力的排名及避免近亲繁殖方面等都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最后,中国商学院在全球排名上缺席,还有体制上的原因。商学院MBA的入学制度应该改革,政府和大学也应给商学院更多的自主权。例如,改革MBA的考试制度、人才引进、给予商学院更大的自主权和财务支配权方面,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国外商学院的融资能力特别强,如《金融时报》2007年MBA排名的前10名商学院中,有8所商学院拥有至少2亿美元的捐赠资金,其中哈佛商学院拥有总共超过20亿美元的捐赠。
中国MBA教育刚刚起步十几年,就已经开始创造出不俗的成绩,但还应放长眼光,更多更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而参与国际竞争比较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参与国际标准认证和参与国际体系评比。国内商学院院长应该投入专项资金,聘请国内外有经验的人士,做好各项数据的统计和收集,积极参加国际评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找出差距,迎头赶上。同时,要大力提高商学院的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准,注重商学院的品牌、质量和办学特色。
(《金融时报》中文网供《IT时代周刊》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