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中国EMBA
时间:2014-07-31来源: 作者:
●1995年5月,中欧开设了中国第一个EMBA,学费10.5万元,首批学员42名。
●2002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国内30所高校开办EMBA学校教育项目。
●2004年,国务院学位办对EMBA招生条件作出调整,将“本科教育以上”改为“大专学历,但规定每年人数不能超过规定招生数10%”。
●2007年10月24日,《经理人》杂志发布首个中国最佳EMBA排行。前三名分别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 学论
“EMBA同学也是生产力”
学习和学历有时会被赋予很多超出教育本身的含义,EMBA便是如此。它生根于国外的“贵族”学院派血统、与时俱进的管理课程设置、数十万元的高昂学费、头衔赫赫的教授专家、位高权重的精英学员,甚至一些学员上课时的交通工具都成了众议话题。
有人质疑,EMBA究竟是在办教育,还是搞富豪俱乐部?
对此,EMBA圈中人士自有看法。EMBA学员普遍认为,EMBA教授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会对个人和企业有潜移默化的长远影响。他们中有人提出“EMBA同学也是生产力”的论点,指出EMBA学习的更大意义在于扩大交际圈,结识更多行业的领头羊。也有人提出,中国需要这种精英教育,让引领社会进步的人接受更专业的管理理论教育。更有人直言:EMBA强大的人际网络事实上也成了自己寻找潜在商机的途径。对于这些有着发达经济头脑的学员来说,投资EMBA,必然有着可观的回报率,不论是精神还是物质,短期还是长线。
有调查显示,中国EMBA教育尚有巨大的需求空间,将有更多新富跻身这个金色学堂。对此,各商学院也感受到了压力。2007年国内各EMBA项目呈现出学费看涨、招生规模扩大、合作项目增加、师资水平提高等诸多趋势。专家指出,今后EMBA将更注重综合实力的比拼,各商学院必须在自主师资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全面提升。倘若讲授高级管理理论的学院因管理不善而被淘汰,岂不成了莫大的讽刺?□学习公社评论员 郑晓钰
■ 名词解释
EMBA(Executive MBA)
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的英文缩写,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管理学院首办,实质是一种具有学位的在职培训,主要是针对商界领袖及中层管理人员对补充和更新商务知识,提高经营本领的需求。
本文系转载,来源自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9日01:41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