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信息产业的职业经理人

时间:2014-07-31来源: 作者:
行业特色的MBA教育   “我们的办学目标是做信息产业职业经理人的黄埔军校。”贾怀京告诉记者,“从好的方面说,是行业特色鲜明。从不好的方面说,我们有偏科。”   北京邮电大学MBA教育的行业特色在招生、教学、就业等环节都体现得淋漓尽致。2007年,北邮MBA春季班共招收160人,其中95%的学员有信息产业运营商工作背景;秋季班招生140人,80%以上有信息产业工作背景。这种在报考中自然形成的特色,显然与北邮在计划经济时期就负责培养邮电系统人才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   在教学方面,尽管MBA核心课程的设置,各学校几乎一致,但在讲解具体内容时,北邮的老师们显然更擅长信息行业的案例。比如同样是讲“战略管理”,北邮的老师可能讲的就是“中国移动的战略管理”。贾怀京认为:“这与北邮的老师们日常从事的科研项目直接相关。”他告诉记者,北邮经管学院有60多名教师,每年从国家自然基金、电信运营商等企业拿到的课题经费接近1000万元。“我们的教师平时做的就是信息产业的科研,所以在教学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最新研究成果与学生分享。而学员绝大部分也来自信息产业,因此双方更容易沟通互动,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目前,国内MBA院校中,有的以培养“通才型商界领袖”为目标,有的注重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经理人,有的主张培养专业特色的职业经理人,有的则打造具有区域优势的通才型商界精英,还有的提出专为中小企业培养职业经理人。贾怀京认为,市场需求千变万化,因此MBA培养模式也不可能是一种,谁能够更好满足市场需求,谁就更能够获得成功。 年销售额几亿元的老总 不符合MBA录取条件?   在每年春季入学、10月联考的在职MBA招生中,总有30-50名已经做到地市级公司老总、副总的学员考不过。贾怀京无奈地表示:“这些老总、副总管理的公司,一般年销售额都在5亿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5亿元,可现行的考试制度却说他们不适合读MBA。”   贾怀京认为,真正适合读MBA的是那些风险喜好型的人,要喜欢挑战、喜欢与人打交道,而不是那些风险规避型的人。但是由于现行MBA联考主要还是一种应试教育,这就令那些善于考试,甚至一年不行考几年,埋头苦读的人更容易通过考试,而那些非常有实际管理能力及业绩,只是没有太多时间准备考试的人则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而后者实际上更适合从事职业经理人职业。   “中国未来的MBA招生应该会逐步与国际接轨。”贾怀京表示:“联考可以继续做下去,但只是作为招生时的一个参考,还是要结合学员的学历背景、工作经历等。面试与笔试成绩应该各占一半。”   实际上,面对这部分无法通过MBA入学联考、但又极有发展潜力的“富矿”,一些合作办学机构已经伸出了橄榄枝。由于这些机构MBA招生不受联考的限制,大都采取申请制方式,因此成为很多无暇应付考试的企业老总提升自身素质的首选。 以商业机制促案例开发   MBA强调案例教学,但是当前中国的MBA教学中,大量引用的还是国外案例,不仅内容相对陈旧,很多情况也与中国实际相去甚远。贾怀京认为,解决中国本土案例匮乏问题,关键是要建立起促进国内案例开发的商业机制。   据介绍,在哈佛商学院等一些国外院校,案例开发由专门的一批人负责,有着完整的商业运营机制。专家花费大量的时间、资金、精力,在企业配合下,开发出一个个高质量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具有真实的现实描述,数据分析,还有各种点评供大家讨论。当然了,这些案例都有完整的版权,每使用一次都需要付费。   国内的案例开发目前尚处于一种散兵游勇的自发状态。虽然开发一个案例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很大,但是却不算科研成果,收入大约只有几百元,还比不上一天的讲课收入,教师自然缺乏热情。此外,与国外企业将案例开发当做公司的免费宣传不同,多数国内企业并不乐意将内部信息公开,无论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俨然成了“不是能说的秘密”,这也是导致国内收集案例困难的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本土案例匮乏问题,贾怀京认为,现阶段不妨对各商学院的案例开发给出硬性指标,如每年必须开发出几个高质量的案例,然后大家共享。这样既有利于增加案例供给数量,也有利于各院校之间展开竞争,提高案例开发的质量   本文系转载,出处:北京商报 成才  作者: 徐慧

版权所有: 山东泰山管理研修学院 鲁ICP备05000134号-1 |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486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