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分教育是一种消费 要量力而行
时间:2014-07-31来源: 作者:
教育,这个备受百姓关心的问题,又成为今年两会的焦点话题之一。多位代表委员就教育乱收费等问题发表见解。记者将百姓和代表委员的质疑进行了汇总,择要转给教育部,教育部随即作出了回应。从问答情况来看,各方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差距,也许需要进一步沟通。
代表委员:现在上学太贵
教育部:部分教育是一种消费,要量力而行
百姓之声新华网网友:我是一名北京学生的家长,收入不算高,一个月也就1000元,而且现在我们面临下岗。我们的孩子就读于一所重点高中,每个月光学费就800元,孩子还要上两年多的学,面对这么多的学杂费我们实在无能为力。况且,孩子还要高考。
代表委员意见全国政协委员徐心华:我家里以前很穷,却上了大学。如果到了现在,我可能反而上不起大学了。我很奇怪,为什么几十年前经济不怎么发展,贫困学生能上得起大学,而现在经济发展了,却反而上不起学?往届两会小组讨论时,有的委员为此拍了桌子。如果按照现在的收费标准,那么在座的委员,当年有几个能上得起大学?”
教育部回应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针对群众反映的“上学贵”问题,对记者讲了自己的见解:人们对学费问题应当转变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孩子从小学上到大学花的钱很少,因为国家都给包了,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形势已经发生变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家庭的一种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现在很多人不考虑自己实力如何,都想让孩子往好学校里挤,这是非理性的,也是形成“上学贵”观念重要来由之一。
百姓:教育乱收费让群众感到无奈
教育部:教育乱收费蔓延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
百姓之声新华网网友:目前学校乱收费确实是广大群众面对的一个无奈的问题,部分学校利用家长想让子女接受更好教育的心理,利用本来属于公众的教育资源,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切实重视这个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问题。
代表委员意见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曝光了8所乱收费学校,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其实,财政、审计、税务部门乃至教育部门无不在关注着教育乱收费问题,但不管是日常监管还是事后监管,都显得苍白无力,而且经常让人觉得“雷声大,雨点小”。
教育部回应对学校乱收费,教育部态度始终是旗帜鲜明的,就是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可以用“一组数据”和“三句话”简要概括三年来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一组数据”是:2003年以来,治理工作力度持续加大。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各地共派出5.6万个检查组,检查了各级各类学校87.6万多所,清退违规乱收费金额13.2亿多元,查处乱收费案件1.9万件,受党政纪处分5931人,其中794名校长被撤职或免职。“三句话”是:教育乱收费蔓延的势头正在得到有效遏制,学校收费行为进一步得到规范,群众对教育行风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一些地方,如上海市、天津市教育收费已不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代表委员:学校乱收费是因为有的地方政府作后台
教育部:乱收费屡禁不止主要是因为教育投入不足
百姓之声新华网网友:是学校在乱收费,还是地方政府在乱收费?是否存在地方政府默许、纵容、支持甚至逼迫学校乱收费?从8所学校乱收费被曝光之后各方的反应看,无论是被曝光学校的整改措施,还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表态,似乎都将矛头指向了学校自身,而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整改将会触及地方政府部门,这是不是“丢卒保车”的做法?
代表委员意见洪可柱:其实学校乱收费大都与地方政府有关,因为学校与地方政府在某种意义上处于同一利益链上,这也使得他们有了乱收费的底气。试想,如果没有地方政府作后台,再有名的学校也不敢乱收费。
教育部回应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而且是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现阶段教育投入远远赶不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这种情况又将长期存在。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地方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难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为此一些地方政府就想通过向学生乱收费弥补政府的投入不足,少数学校也通过向学生乱收费来缓解办学经费的困难。二是一些地方和学校的领导,法律、政策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有令不止。三是对乱收费的查处力度不够,使一些地方和学校乱收费行为屡禁不止。四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大,难以完全满足广大群众接受较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致使一些地方和学校借机高收费、乱收费。五是一些基层政府有关部门或单位通过学校向学生搭车收费,或挤占、平调、截留、挪用学校的收费收入。
代表委员:教育成本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
教育部:教育收费标准必须公开
百姓之声新华网网友:教育收费到底有没有统一标准?有没有具体的成本计算标准?如果有标准,那么这一标准透明不透明?教育收费能不能讲清楚具体标准,算清楚明白账?
代表委员意见全国政协委员黄景钧:教育是公益性事业,是普惠于全民的事业,教育的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教育收费却没有一个公开透明的标准,对教育成本也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
教育部回应学校的收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的实际负责制定,因此,各省份之间不尽相同,即使同一省份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同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之间,学校收费标准也不完全相同。高等学校的学费标准根据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确定,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由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可以有不同的收费标准,但禁止同一学校的同一专业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即“双轨收费”。
按照国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各级价格、财政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向社会公示各级各类学校收费政策与规定以及调整情况。目前,全国90%中小学、95%的高等学校都实行了教育收费公示和校务公开制度,教育收费听证制度也在各省份普遍开始推行。但实践中,一些地方和学校也确实存在教育收费公示内容不完整、更新不及时等问题。 清华北大是办给富人的?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针对群众反映的“上学贵”问题,对记者讲了自己的见解:人们对学费问题应当转变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孩子从小学上到大学花的钱很少,因为国家都给包了,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形势已经发生变化。
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家庭的一种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现在很多人不考虑自己实力如何,都想让孩子往好学校里挤,这是非理性的,也是形成“上学贵”观念重要来由之一。(据新华社3月6日电)
笔者之所以要引述这么长一段新闻事实,是为了防止自己,也防止读者对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见解产生断章取义和误读。经过发言人这么一“捋”,问题就清楚了,原来“上学贵”的问题是不存在的,主要是太多的人因为缺少理性而自找烦恼。而且,清华、北大原本就不是办给平民大众的,这样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只能由富人来享用。所谓“存在即合理”,眼下的一切都是有定数、有道理的,教育部和大学并不需要改变什么,需要改进的倒是公众,把观念统一到教育部提供的“教育消费论”上来,一切烦恼便烟消云散了。但是,也正因为我们的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所以有几个问题一时还是无法弄明白,难免求教于发言人。
其一,北大、清华是花了谁的血汗钱办起来的?或者换一种方式发问,为什么北大、清华成了优质教育资源,而其他高校没有?我们国家的教育投入本来就十分有限,在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教育发展不是基础教育优先而是高等教育优先,高等教育中也是那些名校优先获得了财政投入的“真金白银”。这些“真金白银”是全体人民的血汗钱,可是为什么这些高校“一阔就变脸”了呢?越是有限的、优质的资源,就越是花费了人民的血汗钱,即便按照市场的理论,这些资源也应当由人民,而不是独独由拍得出票子的富人去享用。
其二,我们这个社会人才选拔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谁都知道,全国人民合力建设了北大、清华,但到底不能人人都去上北大、清华。那么,决定谁去谁不去的标准和尺度到底是什么,更具体一点说,是经济实力还是智力实力?自隋唐实行科举取士以来,智力实力一直是遴选人才的不二标准,并且被公认为最为公平的标准。那么,今天我们倒要倒退到隋唐以前搞什么钱财标准了?这是市场经济的胜利,还是公平意识的倒退?在经济实力为上的标准之下,富人势必垄断优质教育资源,穷者必然丧失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遇,如果贫富差别加剧导致社会和谐丧失,那么富人垄断了清华、北大又有什么意义?
其三,这番话为什么如此耳熟?由高等教育是消费推导出来的“教育消费论”,很难叫人不想起“教育产业化”。教育部不是说自己反对“教育产业化”的提法吗,这“教育消费论”又从何谈起?有钱的就买1万元的衣服,没钱的就买100元的衣服。有钱的就买我造的天价楼房,没钱的就请去租房。一个只为富人办大学,一个只为富人造豪宅,两句话是多么相像!问题是,造房子的老板可以信口开河,角色和素质使然。但官员以人民利益为上,为什么说出话来与干买卖的一样口气?
最后,还想问一问:清华、北大真的是办给富人的吗? 真是不敢相信,这是教育部的官方言论。竟能口不择言到这种地步。 说什么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受教育权是一种消费,原来考上了好的学校受不了的高等教育就是因为你穷! 以后考试制度可以取消了吧,按照家庭财政情况,把考生分为三六九等。按等级送入高中差学校,穷的连吃饭都有问题的,直接劝其放弃,任何高校不予接收 新京报:高校现在存在乱收费现象,您怎么看? 许智宏: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投入平均为GDP的10%,但中国目前只占GDP的2.7%至2.8%.学校要生存,有的地方政府还向学校收钱,这就从客观上形成了部分学校乱收费的土壤。中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越是名牌大学,收费越低。据我所知,很多学校都有自行设立的辅修费和旁听费等超标准、超范围收取的学费和住宿费等国家明令禁止的费用。但是,北大不行,北大也不会乱收费。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 中国教育是怎样一种成功? 在民众看来,中国的教育是失败的,至少,不能算是成功吧。但是民众的感受总是与官员的评价相差甚大。27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介绍近期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时,再次重申了“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观点。为此,王发言人引用了两个数字,中国教育在2005年两级人口初中覆盖率和毛入学率有95%,高中入学率达50%。数据的真伪姑且不论,我们且看这个成绩是怎么获得的?
王发言人很坦白,他说:就我们国家发展实力和对教育的投入来说,都不足以支撑这么规模的教育。在这里特别强调,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应该说我们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当中,广大人民群众,中国现在13亿人口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广大人民群众这种巨大的付出,包括财力的巨大付出,中国教育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辉煌,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中国不可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也不可能实现两基。
看得出来,王发言人通过语序的安排刻意地将民众“财力的巨大付出”进行了“包括”式的弱化,但总算让我们明白,原来,中国教育的成功,说的是这样一种成功。在教育部官员嘴里,民众节衣缩食支持教育的艰辛付出,总算是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认可。但是这样的成功,是真成功,还是假成功?是值得振振有辞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功,还是应该引起官员们沉痛的反省和思索?教育作为国家公共事业,到底是该默认、提倡、鼓励民众克俭自助呢,还是应该由国家财政全力投入?是不是冠冕堂皇地表扬一下百姓的贡献,再接着堂而皇之地发展教育产业?结论是肯定的,因为王发言人又说:
“所以,过去广大人民群众用他们的力量,包括钱财支持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后,中国教育事业要发展的话,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支持、帮助。从这个意义来讲,我来判断中国教育事业是成功的。”--算了,别说了,咱明白了,发挥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用咱的力量,包括钱财,继续支持和帮助中国的教育事业,是这辈子命中注定的事情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教育的成功,其实是中国教育机构和官员们的成功,因为他们总是能将百姓忽悠得坐在轮椅上,把自个儿卖了,还帮别人数钱。谁叫你那么尊师重教了?谁让你那么望子成龙的?想读好书上好学,国家没那个钱,你不出钱谁出钱?")]]>
在民众看来,中国的教育是失败的,至少,不能算是成功吧。但是民众的感受总是与官员的评价相差甚大。27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介绍近期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时,再次重申了“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观点。为此,王发言人引用了两个数字,中国教育在2005年两级人口初中覆盖率和毛入学率有95%,高中入学率达50%。数据的真伪姑且不论,我们且看这个成绩是怎么获得的?
王发言人很坦白,他说:就我们国家发展实力和对教育的投入来说,都不足以支撑这么规模的教育。在这里特别强调,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应该说我们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当中,广大人民群众,中国现在13亿人口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广大人民群众这种巨大的付出,包括财力的巨大付出,中国教育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辉煌,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中国不可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也不可能实现两基。
看得出来,王发言人通过语序的安排刻意地将民众“财力的巨大付出”进行了“包括”式的弱化,但总算让我们明白,原来,中国教育的成功,说的是这样一种成功。在教育部官员嘴里,民众节衣缩食支持教育的艰辛付出,总算是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认可。但是这样的成功,是真成功,还是假成功?是值得振振有辞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功,还是应该引起官员们沉痛的反省和思索?教育作为国家公共事业,到底是该默认、提倡、鼓励民众克俭自助呢,还是应该由国家财政全力投入?是不是冠冕堂皇地表扬一下百姓的贡献,再接着堂而皇之地发展教育产业?结论是肯定的,因为王发言人又说:
“所以,过去广大人民群众用他们的力量,包括钱财支持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后,中国教育事业要发展的话,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支持、帮助。从这个意义来讲,我来判断中国教育事业是成功的。”--算了,别说了,咱明白了,发挥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用咱的力量,包括钱财,继续支持和帮助中国的教育事业,是这辈子命中注定的事情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教育的成功,其实是中国教育机构和官员们的成功,因为他们总是能将百姓忽悠得坐在轮椅上,把自个儿卖了,还帮别人数钱。谁叫你那么尊师重教了?谁让你那么望子成龙的?想读好书上好学,国家没那个钱,你不出钱谁出钱? 本文系转载,帖子出处: http://bbs.newssc.org/dispbbs.asp?boardID=7&ID=315011
代表委员:现在上学太贵
教育部:部分教育是一种消费,要量力而行
百姓之声新华网网友:我是一名北京学生的家长,收入不算高,一个月也就1000元,而且现在我们面临下岗。我们的孩子就读于一所重点高中,每个月光学费就800元,孩子还要上两年多的学,面对这么多的学杂费我们实在无能为力。况且,孩子还要高考。
代表委员意见全国政协委员徐心华:我家里以前很穷,却上了大学。如果到了现在,我可能反而上不起大学了。我很奇怪,为什么几十年前经济不怎么发展,贫困学生能上得起大学,而现在经济发展了,却反而上不起学?往届两会小组讨论时,有的委员为此拍了桌子。如果按照现在的收费标准,那么在座的委员,当年有几个能上得起大学?”
教育部回应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针对群众反映的“上学贵”问题,对记者讲了自己的见解:人们对学费问题应当转变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孩子从小学上到大学花的钱很少,因为国家都给包了,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形势已经发生变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家庭的一种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现在很多人不考虑自己实力如何,都想让孩子往好学校里挤,这是非理性的,也是形成“上学贵”观念重要来由之一。
百姓:教育乱收费让群众感到无奈
教育部:教育乱收费蔓延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
百姓之声新华网网友:目前学校乱收费确实是广大群众面对的一个无奈的问题,部分学校利用家长想让子女接受更好教育的心理,利用本来属于公众的教育资源,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切实重视这个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问题。
代表委员意见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曝光了8所乱收费学校,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其实,财政、审计、税务部门乃至教育部门无不在关注着教育乱收费问题,但不管是日常监管还是事后监管,都显得苍白无力,而且经常让人觉得“雷声大,雨点小”。
教育部回应对学校乱收费,教育部态度始终是旗帜鲜明的,就是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可以用“一组数据”和“三句话”简要概括三年来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一组数据”是:2003年以来,治理工作力度持续加大。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各地共派出5.6万个检查组,检查了各级各类学校87.6万多所,清退违规乱收费金额13.2亿多元,查处乱收费案件1.9万件,受党政纪处分5931人,其中794名校长被撤职或免职。“三句话”是:教育乱收费蔓延的势头正在得到有效遏制,学校收费行为进一步得到规范,群众对教育行风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一些地方,如上海市、天津市教育收费已不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代表委员:学校乱收费是因为有的地方政府作后台
教育部:乱收费屡禁不止主要是因为教育投入不足
百姓之声新华网网友:是学校在乱收费,还是地方政府在乱收费?是否存在地方政府默许、纵容、支持甚至逼迫学校乱收费?从8所学校乱收费被曝光之后各方的反应看,无论是被曝光学校的整改措施,还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表态,似乎都将矛头指向了学校自身,而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整改将会触及地方政府部门,这是不是“丢卒保车”的做法?
代表委员意见洪可柱:其实学校乱收费大都与地方政府有关,因为学校与地方政府在某种意义上处于同一利益链上,这也使得他们有了乱收费的底气。试想,如果没有地方政府作后台,再有名的学校也不敢乱收费。
教育部回应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而且是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现阶段教育投入远远赶不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这种情况又将长期存在。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地方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难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为此一些地方政府就想通过向学生乱收费弥补政府的投入不足,少数学校也通过向学生乱收费来缓解办学经费的困难。二是一些地方和学校的领导,法律、政策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有令不止。三是对乱收费的查处力度不够,使一些地方和学校乱收费行为屡禁不止。四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大,难以完全满足广大群众接受较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致使一些地方和学校借机高收费、乱收费。五是一些基层政府有关部门或单位通过学校向学生搭车收费,或挤占、平调、截留、挪用学校的收费收入。
代表委员:教育成本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
教育部:教育收费标准必须公开
百姓之声新华网网友:教育收费到底有没有统一标准?有没有具体的成本计算标准?如果有标准,那么这一标准透明不透明?教育收费能不能讲清楚具体标准,算清楚明白账?
代表委员意见全国政协委员黄景钧:教育是公益性事业,是普惠于全民的事业,教育的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教育收费却没有一个公开透明的标准,对教育成本也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
教育部回应学校的收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的实际负责制定,因此,各省份之间不尽相同,即使同一省份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同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之间,学校收费标准也不完全相同。高等学校的学费标准根据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确定,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由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可以有不同的收费标准,但禁止同一学校的同一专业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即“双轨收费”。
按照国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各级价格、财政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向社会公示各级各类学校收费政策与规定以及调整情况。目前,全国90%中小学、95%的高等学校都实行了教育收费公示和校务公开制度,教育收费听证制度也在各省份普遍开始推行。但实践中,一些地方和学校也确实存在教育收费公示内容不完整、更新不及时等问题。 清华北大是办给富人的?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针对群众反映的“上学贵”问题,对记者讲了自己的见解:人们对学费问题应当转变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孩子从小学上到大学花的钱很少,因为国家都给包了,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形势已经发生变化。
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家庭的一种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现在很多人不考虑自己实力如何,都想让孩子往好学校里挤,这是非理性的,也是形成“上学贵”观念重要来由之一。(据新华社3月6日电)
笔者之所以要引述这么长一段新闻事实,是为了防止自己,也防止读者对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见解产生断章取义和误读。经过发言人这么一“捋”,问题就清楚了,原来“上学贵”的问题是不存在的,主要是太多的人因为缺少理性而自找烦恼。而且,清华、北大原本就不是办给平民大众的,这样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只能由富人来享用。所谓“存在即合理”,眼下的一切都是有定数、有道理的,教育部和大学并不需要改变什么,需要改进的倒是公众,把观念统一到教育部提供的“教育消费论”上来,一切烦恼便烟消云散了。但是,也正因为我们的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所以有几个问题一时还是无法弄明白,难免求教于发言人。
其一,北大、清华是花了谁的血汗钱办起来的?或者换一种方式发问,为什么北大、清华成了优质教育资源,而其他高校没有?我们国家的教育投入本来就十分有限,在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教育发展不是基础教育优先而是高等教育优先,高等教育中也是那些名校优先获得了财政投入的“真金白银”。这些“真金白银”是全体人民的血汗钱,可是为什么这些高校“一阔就变脸”了呢?越是有限的、优质的资源,就越是花费了人民的血汗钱,即便按照市场的理论,这些资源也应当由人民,而不是独独由拍得出票子的富人去享用。
其二,我们这个社会人才选拔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谁都知道,全国人民合力建设了北大、清华,但到底不能人人都去上北大、清华。那么,决定谁去谁不去的标准和尺度到底是什么,更具体一点说,是经济实力还是智力实力?自隋唐实行科举取士以来,智力实力一直是遴选人才的不二标准,并且被公认为最为公平的标准。那么,今天我们倒要倒退到隋唐以前搞什么钱财标准了?这是市场经济的胜利,还是公平意识的倒退?在经济实力为上的标准之下,富人势必垄断优质教育资源,穷者必然丧失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遇,如果贫富差别加剧导致社会和谐丧失,那么富人垄断了清华、北大又有什么意义?
其三,这番话为什么如此耳熟?由高等教育是消费推导出来的“教育消费论”,很难叫人不想起“教育产业化”。教育部不是说自己反对“教育产业化”的提法吗,这“教育消费论”又从何谈起?有钱的就买1万元的衣服,没钱的就买100元的衣服。有钱的就买我造的天价楼房,没钱的就请去租房。一个只为富人办大学,一个只为富人造豪宅,两句话是多么相像!问题是,造房子的老板可以信口开河,角色和素质使然。但官员以人民利益为上,为什么说出话来与干买卖的一样口气?
最后,还想问一问:清华、北大真的是办给富人的吗? 真是不敢相信,这是教育部的官方言论。竟能口不择言到这种地步。 说什么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受教育权是一种消费,原来考上了好的学校受不了的高等教育就是因为你穷! 以后考试制度可以取消了吧,按照家庭财政情况,把考生分为三六九等。按等级送入高中差学校,穷的连吃饭都有问题的,直接劝其放弃,任何高校不予接收 新京报:高校现在存在乱收费现象,您怎么看? 许智宏: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投入平均为GDP的10%,但中国目前只占GDP的2.7%至2.8%.学校要生存,有的地方政府还向学校收钱,这就从客观上形成了部分学校乱收费的土壤。中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越是名牌大学,收费越低。据我所知,很多学校都有自行设立的辅修费和旁听费等超标准、超范围收取的学费和住宿费等国家明令禁止的费用。但是,北大不行,北大也不会乱收费。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 中国教育是怎样一种成功? 在民众看来,中国的教育是失败的,至少,不能算是成功吧。但是民众的感受总是与官员的评价相差甚大。27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介绍近期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时,再次重申了“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观点。为此,王发言人引用了两个数字,中国教育在2005年两级人口初中覆盖率和毛入学率有95%,高中入学率达50%。数据的真伪姑且不论,我们且看这个成绩是怎么获得的?
王发言人很坦白,他说:就我们国家发展实力和对教育的投入来说,都不足以支撑这么规模的教育。在这里特别强调,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应该说我们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当中,广大人民群众,中国现在13亿人口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广大人民群众这种巨大的付出,包括财力的巨大付出,中国教育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辉煌,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中国不可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也不可能实现两基。
看得出来,王发言人通过语序的安排刻意地将民众“财力的巨大付出”进行了“包括”式的弱化,但总算让我们明白,原来,中国教育的成功,说的是这样一种成功。在教育部官员嘴里,民众节衣缩食支持教育的艰辛付出,总算是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认可。但是这样的成功,是真成功,还是假成功?是值得振振有辞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功,还是应该引起官员们沉痛的反省和思索?教育作为国家公共事业,到底是该默认、提倡、鼓励民众克俭自助呢,还是应该由国家财政全力投入?是不是冠冕堂皇地表扬一下百姓的贡献,再接着堂而皇之地发展教育产业?结论是肯定的,因为王发言人又说:
“所以,过去广大人民群众用他们的力量,包括钱财支持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后,中国教育事业要发展的话,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支持、帮助。从这个意义来讲,我来判断中国教育事业是成功的。”--算了,别说了,咱明白了,发挥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用咱的力量,包括钱财,继续支持和帮助中国的教育事业,是这辈子命中注定的事情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教育的成功,其实是中国教育机构和官员们的成功,因为他们总是能将百姓忽悠得坐在轮椅上,把自个儿卖了,还帮别人数钱。谁叫你那么尊师重教了?谁让你那么望子成龙的?想读好书上好学,国家没那个钱,你不出钱谁出钱?")]]>
在民众看来,中国的教育是失败的,至少,不能算是成功吧。但是民众的感受总是与官员的评价相差甚大。27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介绍近期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时,再次重申了“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观点。为此,王发言人引用了两个数字,中国教育在2005年两级人口初中覆盖率和毛入学率有95%,高中入学率达50%。数据的真伪姑且不论,我们且看这个成绩是怎么获得的?
王发言人很坦白,他说:就我们国家发展实力和对教育的投入来说,都不足以支撑这么规模的教育。在这里特别强调,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应该说我们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当中,广大人民群众,中国现在13亿人口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广大人民群众这种巨大的付出,包括财力的巨大付出,中国教育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辉煌,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中国不可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也不可能实现两基。
看得出来,王发言人通过语序的安排刻意地将民众“财力的巨大付出”进行了“包括”式的弱化,但总算让我们明白,原来,中国教育的成功,说的是这样一种成功。在教育部官员嘴里,民众节衣缩食支持教育的艰辛付出,总算是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认可。但是这样的成功,是真成功,还是假成功?是值得振振有辞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功,还是应该引起官员们沉痛的反省和思索?教育作为国家公共事业,到底是该默认、提倡、鼓励民众克俭自助呢,还是应该由国家财政全力投入?是不是冠冕堂皇地表扬一下百姓的贡献,再接着堂而皇之地发展教育产业?结论是肯定的,因为王发言人又说:
“所以,过去广大人民群众用他们的力量,包括钱财支持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后,中国教育事业要发展的话,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支持、帮助。从这个意义来讲,我来判断中国教育事业是成功的。”--算了,别说了,咱明白了,发挥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用咱的力量,包括钱财,继续支持和帮助中国的教育事业,是这辈子命中注定的事情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教育的成功,其实是中国教育机构和官员们的成功,因为他们总是能将百姓忽悠得坐在轮椅上,把自个儿卖了,还帮别人数钱。谁叫你那么尊师重教了?谁让你那么望子成龙的?想读好书上好学,国家没那个钱,你不出钱谁出钱? 本文系转载,帖子出处: http://bbs.newssc.org/dispbbs.asp?boardID=7&ID=31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