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教育时兴“开小灶”专业培养“高管专业户”
时间:2014-07-31来源: 作者:
时值6月,来自北大、复旦、中欧、长江等院校的信息显示,今年MBA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片大好。随着各大企业对人才战略的重视,兼具工作经验和商业视野于一身的MBA,重新获得企业的青睐。但经历了3年多的“低迷期”后,企业的用人观念更趋理性,不再专注于文凭,而是看中MBA的专业能力。就业市场的这一转变,使专业MBA教育异军突起,这种“开小灶”式的新模式,由于培养方向更明确、培训内容更具针对性,而倍受企业和求学者的青睐。
MBA教育时兴“开小灶”专业培养“高管专业户”
MBA遭遇就业“牛市”
同样是应届硕士毕业生,复旦大学MBA陈先生明显没有就业压力。陈先生告诉记者说:“今年我只投了3份求职简历,但却收到6份offer,有3家企业是主动找上门的。这不是个别现象,我们班上的同学大多都是手里拽着好几份offer,其它系的毕业生都管我们叫‘offer大户’。”
据一份最新的调查报告预测,2005年全球各行业对MBA毕业生的需求量有望增加15%,并且这一增势将一直持续到明年。全球MBA就业市场的这波强劲的反弹行情,同样给国内的MBA毕业生提供了诸多良机。从名牌高校反馈的情况看,今年企业对MBA毕业生的需求明显增加:在北京,今年来清华大学招聘MBA毕业生的企业比去年增加了10%,北京大学全日制国际MBA毕业生平均每人获得2.6个工作机会,中国人民大学MBA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明显好于前几年;在上海,中欧工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等多家商学院,早在年初就迎来许多下“预定单”的知名企业,包括IBM、德意志银行、摩托罗拉、毕博、欧莱雅、联想等。
两类MBA不受欢迎
虽然今年MBA的就业行情形势大好,但记者了解到,企业的招聘要求有了较大变化。以往企业招聘MBA非常看重学校背景,如今却更关注实际能力。
迅达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亦强表示,“我们在用人过程中发现,虽然大家都是拿MBA学位,但工作经历和能力是有区别的。我们希望MBA最好有3—5年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进入企业后能直接上手管理工作,从而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空有一肚子理论知识,只会纸上谈兵的‘真空型’MBA,我们不欢迎,因为不放心将一个管理要职交给这样的人。”
在MBA的工作能力上,用人企业尤其看中专业能力。飞鸿国际商贸有限公司的人事总监孙力告诉记者,由于行业背景不同,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有着较大的区别。MBA除了要有宽泛的知识面,更要有较好的行业经验,对某个行业或领域有较深的理解,才能胜任不同行业管理工作的需要。孙力强调,“我们不欢迎‘跳板型’MBA,以前做销售,读一个MBA就摇身变成搞金融管理的,缺乏扎实的专业技术背景。事实上,MBA就读前的工作经验、就读时的实习经历与毕业后从事的行业关系密切。所以,以报考MBA为跳板,希望转到管理岗位,这样的MBA显得底气不足。” MBA教育时兴“开小灶”专业培养“高管专业户” 本报记者 梁杰 专业MBA教育异军突起
MBA就业市场的复苏迹象,带动了MBA教育市场的人气。据了解,2005年MBA联考报名人数与去年相比呈较大幅度上升。以上海地区为例,2005年,全市报考MBA的人数为6081人,比2004年增加113人;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MBA的报考人数比去年增加15%,一些热门院校的增幅甚至超过30%。
求学者重拾MBA教育热情,但MBA就业市场注重专业能力的这一需求变化,使求学者在投资MBA教育时更注重专业性。张先生今年报读了金融专业MBA,他坦言,“读MBA是一项高额投资,不能只为一张名校的文凭,而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要想清楚自己将来想做哪行,从事什么职业,然后对号入座选择合适的MBA项目。根据现在的就业行情,与其拿个MBA的虚衔,不如实打实地成为某一类专业人才,掌握专门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更容易脱颖而出,这样才更有把握收回投资。”
针对这种需求,最近一两年,国内专业MBA教育发展迅速,各大名牌院校纷纷推出不同门类的专业MBA项目。例如,上海交大管理学院就推出了技术MBA、国际MBA、金融MBA、医药管理MBA、农业MBA等项目;复旦大学别出心裁地开设了体育产业MBA项目;清华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推出金融与财务MBA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则根据市场热点,开设了房地产MBA高级研修班、民航管理MBA等。
以前统吃“大锅饭”的MBA教育,如今也时兴“小锅菜”了。其实,在国外专业MBA由来已久,美国、英国的商学院都开设诸如金融财务、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方向,甚至还有分门别类的MBA排行榜。MBA教育专业化是国际潮流,国内的专业MBA教育虽然刚刚兴起,但在高端专业MBA人才的巨大需求之下,专业MBA正成为MBA教育消费的新时尚。
专业MBA强调学有专攻
对大多求学者来说,专业MBA是个新事物,了解不多。对此,教育界专家的解释是,传统的MBA教育,即综合型MBA,所有的学员学习相同的核心课程;而专业MBA教育,在教学理念、目的、内容、模式等方面,都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那么,在专业MBA与综合MBA的竞争中,哪个更具竞争力?
金鹏期货公司董事长、中国期货行业协会副会长常清教授认为,综合有余、专业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大问题,学生多半都是“万金油”,MBA教育同样如此,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需求有距离。金融业一直是吸纳MBA就业的大户,对于这样一个强调专业性、技术性、操作性的行业来讲,综合型MBA毕业生虽然管理功底扎实,但对专业、行业不了解的弱势相当明显,必须再补专业课。
飞鸿国际商贸有限公司人事总监孙力也持相同观点,他谈道,“各行业都有其行业特色,MBA仅懂管理而不熟悉行业特质,是无法胜任工作的。而通过专业MBA课程的训练,使学生既深谙管理之道,又掌握专业之本。相信随着企业对专业化管理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贴上专业MBA标签的人才,无疑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此外,记者了解到,目前的专业MBA教育项目针对的都是发展前景看好、人才需求集中的热门行业,如金融、IT、房地产等。这一背景,更是大大提升了专业MBA教育的投资价值。
读专业MBA的三项注意
专业MBA教育虽然面市时间不长,但凭借独特的优势而倍受求学者的青睐,但教育界专家提醒说,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求学者在选择专业MBA项目时要慎重对待,特别要注意以下三点:
1、适合在职人士攻读。与综合型MBA教育相比,专业MBA教育的专业倾向性更明显,通常要求学员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和从业经历,因此更适合在职人士攻读。建议工作经验不足的求学者,积累七八年专业工作经验后,再去读专业MBA,将会更有收获。
2、学习费用相对较高。从目前行情看,专业MBA的学费比综合MBA至少高出1万元。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普通MBA专业学费为4.8万元,民航管理方向MBA的学费则要5.8万元;中国人大培训学院普通MBA课程研修班的学费是1.5万元,医疗方向的MBA课程班则为2.5万元;而清华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的金融MBA班曾被称为“中国最贵的MBA”,在2003年时学生的花费就需要12.8万元。因此,对经济能力有限的求学者来说,要量力而行。
3、注意专业能力积累。国外专业MBA教育的通行做法是,学生开始学习的课程绝大多数不是公共课程,而是针对专业特色量身定做的课程,教师在授课中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目前国内大多数管理学院的专业MBA项目,往往都是前一年半时间学习公共课程,十几门核心课程都是工商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专业学习的时间只有半年。在国内专业MBA教育尚未完善的现状下,求学者在学习中要主动积累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才能真正学有专攻。
同样是应届硕士毕业生,复旦大学MBA陈先生明显没有就业压力。陈先生告诉记者说:“今年我只投了3份求职简历,但却收到6份offer,有3家企业是主动找上门的。这不是个别现象,我们班上的同学大多都是手里拽着好几份offer,其它系的毕业生都管我们叫‘offer大户’。”
据一份最新的调查报告预测,2005年全球各行业对MBA毕业生的需求量有望增加15%,并且这一增势将一直持续到明年。全球MBA就业市场的这波强劲的反弹行情,同样给国内的MBA毕业生提供了诸多良机。从名牌高校反馈的情况看,今年企业对MBA毕业生的需求明显增加:在北京,今年来清华大学招聘MBA毕业生的企业比去年增加了10%,北京大学全日制国际MBA毕业生平均每人获得2.6个工作机会,中国人民大学MBA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明显好于前几年;在上海,中欧工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等多家商学院,早在年初就迎来许多下“预定单”的知名企业,包括IBM、德意志银行、摩托罗拉、毕博、欧莱雅、联想等。
两类MBA不受欢迎
虽然今年MBA的就业行情形势大好,但记者了解到,企业的招聘要求有了较大变化。以往企业招聘MBA非常看重学校背景,如今却更关注实际能力。
迅达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亦强表示,“我们在用人过程中发现,虽然大家都是拿MBA学位,但工作经历和能力是有区别的。我们希望MBA最好有3—5年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进入企业后能直接上手管理工作,从而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空有一肚子理论知识,只会纸上谈兵的‘真空型’MBA,我们不欢迎,因为不放心将一个管理要职交给这样的人。”
在MBA的工作能力上,用人企业尤其看中专业能力。飞鸿国际商贸有限公司的人事总监孙力告诉记者,由于行业背景不同,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有着较大的区别。MBA除了要有宽泛的知识面,更要有较好的行业经验,对某个行业或领域有较深的理解,才能胜任不同行业管理工作的需要。孙力强调,“我们不欢迎‘跳板型’MBA,以前做销售,读一个MBA就摇身变成搞金融管理的,缺乏扎实的专业技术背景。事实上,MBA就读前的工作经验、就读时的实习经历与毕业后从事的行业关系密切。所以,以报考MBA为跳板,希望转到管理岗位,这样的MBA显得底气不足。” MBA教育时兴“开小灶”专业培养“高管专业户” 本报记者 梁杰 专业MBA教育异军突起
MBA就业市场的复苏迹象,带动了MBA教育市场的人气。据了解,2005年MBA联考报名人数与去年相比呈较大幅度上升。以上海地区为例,2005年,全市报考MBA的人数为6081人,比2004年增加113人;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MBA的报考人数比去年增加15%,一些热门院校的增幅甚至超过30%。
求学者重拾MBA教育热情,但MBA就业市场注重专业能力的这一需求变化,使求学者在投资MBA教育时更注重专业性。张先生今年报读了金融专业MBA,他坦言,“读MBA是一项高额投资,不能只为一张名校的文凭,而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要想清楚自己将来想做哪行,从事什么职业,然后对号入座选择合适的MBA项目。根据现在的就业行情,与其拿个MBA的虚衔,不如实打实地成为某一类专业人才,掌握专门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更容易脱颖而出,这样才更有把握收回投资。”
针对这种需求,最近一两年,国内专业MBA教育发展迅速,各大名牌院校纷纷推出不同门类的专业MBA项目。例如,上海交大管理学院就推出了技术MBA、国际MBA、金融MBA、医药管理MBA、农业MBA等项目;复旦大学别出心裁地开设了体育产业MBA项目;清华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推出金融与财务MBA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则根据市场热点,开设了房地产MBA高级研修班、民航管理MBA等。
以前统吃“大锅饭”的MBA教育,如今也时兴“小锅菜”了。其实,在国外专业MBA由来已久,美国、英国的商学院都开设诸如金融财务、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方向,甚至还有分门别类的MBA排行榜。MBA教育专业化是国际潮流,国内的专业MBA教育虽然刚刚兴起,但在高端专业MBA人才的巨大需求之下,专业MBA正成为MBA教育消费的新时尚。
专业MBA强调学有专攻
对大多求学者来说,专业MBA是个新事物,了解不多。对此,教育界专家的解释是,传统的MBA教育,即综合型MBA,所有的学员学习相同的核心课程;而专业MBA教育,在教学理念、目的、内容、模式等方面,都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那么,在专业MBA与综合MBA的竞争中,哪个更具竞争力?
金鹏期货公司董事长、中国期货行业协会副会长常清教授认为,综合有余、专业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大问题,学生多半都是“万金油”,MBA教育同样如此,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需求有距离。金融业一直是吸纳MBA就业的大户,对于这样一个强调专业性、技术性、操作性的行业来讲,综合型MBA毕业生虽然管理功底扎实,但对专业、行业不了解的弱势相当明显,必须再补专业课。
飞鸿国际商贸有限公司人事总监孙力也持相同观点,他谈道,“各行业都有其行业特色,MBA仅懂管理而不熟悉行业特质,是无法胜任工作的。而通过专业MBA课程的训练,使学生既深谙管理之道,又掌握专业之本。相信随着企业对专业化管理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贴上专业MBA标签的人才,无疑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此外,记者了解到,目前的专业MBA教育项目针对的都是发展前景看好、人才需求集中的热门行业,如金融、IT、房地产等。这一背景,更是大大提升了专业MBA教育的投资价值。
读专业MBA的三项注意
专业MBA教育虽然面市时间不长,但凭借独特的优势而倍受求学者的青睐,但教育界专家提醒说,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求学者在选择专业MBA项目时要慎重对待,特别要注意以下三点:
1、适合在职人士攻读。与综合型MBA教育相比,专业MBA教育的专业倾向性更明显,通常要求学员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和从业经历,因此更适合在职人士攻读。建议工作经验不足的求学者,积累七八年专业工作经验后,再去读专业MBA,将会更有收获。
2、学习费用相对较高。从目前行情看,专业MBA的学费比综合MBA至少高出1万元。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普通MBA专业学费为4.8万元,民航管理方向MBA的学费则要5.8万元;中国人大培训学院普通MBA课程研修班的学费是1.5万元,医疗方向的MBA课程班则为2.5万元;而清华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的金融MBA班曾被称为“中国最贵的MBA”,在2003年时学生的花费就需要12.8万元。因此,对经济能力有限的求学者来说,要量力而行。
3、注意专业能力积累。国外专业MBA教育的通行做法是,学生开始学习的课程绝大多数不是公共课程,而是针对专业特色量身定做的课程,教师在授课中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目前国内大多数管理学院的专业MBA项目,往往都是前一年半时间学习公共课程,十几门核心课程都是工商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专业学习的时间只有半年。在国内专业MBA教育尚未完善的现状下,求学者在学习中要主动积累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才能真正学有专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