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制:华企发展路上的尴尬角色(视点)

时间:2014-07-31来源: 作者:
      6月7日,《胡润百富》在上海发布《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榜单长达百家,但华人企业无一家与之有缘。胡润评论,上榜企业都有较为稳定的私营企业运营环境。但中国传统社会“重农抑商”且长年“海禁”,华人家族企业当然不能与榜上动辄两三百年寿命的企业简单作比。

    尽管如此,“胡润榜”仍然是个提醒。因为再过5到10年,无论国内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家族企业,还是早期海外新移民创造的财富,都开始面临“交接班”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规模化的大潮中,华人家族企业能否突破“富不过三代”的老话,长传下去?

  继承:财产流失的重要环节

  目前,全球有影响的华人家族大约有100个,但称得上长寿的家族企业不多。

  影响家族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继承是财富流失的重要环节。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范博宏的研究表明:在台湾,157个家族企业在继承前后财富“蒸发”高达40%,而在香港,这一数字为80%。继承何以成为家族财富的裂口呢?

  华人历来重视血缘,选择继承人若“任人唯亲”,就可能给企业带来惨痛损失。在这方面,香港丽新集团是个典型。

  丽新是多元化的集团,其创始人林百欣从学徒做起,最终拥有5个上市公司。他一向疼爱二儿子林建岳,后者大学毕业后直接出任公司副总裁。然而,林建岳缺乏经营经验。1987年他建议买下亚洲电视大部分股份,据报道,结果亏损了约30亿港元。1997年,林建岳又投资70亿港元收购富丽华酒店。几个月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房价暴跌。此后7年间,丽新一直陷入倒闭危机。

  “在训练继承人这一环节上,绝大多数企业彻底失败。”范博宏认为,将企业硬是传给纨绔的继承人,直接导致家族财富无法传到下一代。

  除了继承人,“大家长”也可能影响家族企业的发展。在此方面,丽新个案可以从侧面说明问题。2005年林百欣逝世,集团股价大升。对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进行的一项统计显示,家族企业大股东死后,股价上涨幅度可超过20%。范博宏曾这样解释这种现象:“原因很简单,最固执而且在继承过程中犯错最为严重的人已经离开,这对公司绝对是个好消息。”

  关系主义是华人家族企业的一大特征。企业初创期,关系可以有效推动企业发展,但企业发展起来,它的负面影响就凸显出来。一方面,它妨碍企业主进行职业化管理和搭建大型现代企业组织;另一方面,看重“关系”往往影响企业主与陌生人建立良性商业关系,交易往往局限在熟人的小圈子里,结果,与陌生人交易的成本趋于无穷大,影响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

  家族制:并非一无是处

  既然家族制问题多多,那么家族企业的存在合不合理?当然合理。

  家族企业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构成体。据统计,在欧洲,43%的企业是家族企业,美国有80%-90%的企业是家族企业。美国GDP的64%是家族企业贡献的,62%的员工在家族企业里工作。世界500强企业中,34%是家族企业。

  华人家族企业亦是如此。在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约为49.7%,而家族企业占到民营经济的95%。

  英国学者雷丁是较早关注华人企业的西方人。他认为,华人企业采用家族制是理性而合理的:华人家族企业以“大家长”提高营运效率,以“关系”降低交易成本。他曾以衬衫制造举例:领口、衣身、钮扣都有专门厂家负责,有一张由产业和私人关系共同织就的网络把这些厂联在一起。有一个类似“家长”的人处于网络中心,负责整体运作。一旦这种关系确立,各个组织单元间的交易成本就完成了。彼此间的“关系”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而美国企业依靠法律、合同来承担彼此交易成本,成本就会很高。

  对于海外华人社群发展,家族企业的作用更令人刮目。华人家族企业的主要成员不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而且同祖同宗,亲情作为粘合剂,使成员间彼此之间更为融洽。因此,新加坡研究华人社团和家族企业的学者林孝胜曾高度评价,“帮权与家族企业是海外华人社会的两根栋梁。”

  当然,在经济全球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大潮中,华人企业若一味沿袭传统的家族管理方式并非长久之计。它的决策系于家长一人,使企业发展在家族内封闭循环,这不利于吸收更有价值的人力资本,也不利于企业适应规范的市场经济结构和快速扩大……从长远来看,华人家族企业必须进行调整。

  解决:让控制与经营分家

  人们关于华人家族企业的革新建议很多。其中提及频率最高的就是仿效西方家族企业,将控制权与经营权分开——家族通过持股仍然控制企业,而经营权则委托给职业经理人,让他们放开手脚,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李嘉诚采用类似做法,很受雷丁推崇。雷丁评价,李嘉诚是一个把中西方管理方式与组织构架结合得非常好的人。一方面,他非常中国,有很强的家庭荣誉感,视员工为家人,但另一面又具有宽容而开放的心。他的几大块业务都聘请了非常强的专业人士为他打理。他从不跑到他们的办公室,耳提面命“你该做什么”,而是通过财务控制和战略规划来掌控整个公司的控制权。不过雷丁也承认,把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是很多企业主想跨而跨不出去的一步。

  如果企业主有意栽培后代继承,就要未雨绸缪。在此方面,李嘉诚仍是模范。他深知自己的孩子如温室花朵,根苗并不坚壮,早早便开始打算。1997年1月,受到他长期磨练的长子李泽钜一手策划长实、和黄重组计划,长实与和黄的市值增加260多亿港元。如今,李泽钜一直协助父亲打造着庞大的李氏王国。

  家族企业注重血缘和关系,与华人“家”中心的传统相切合,华人企业采用家族制有着文化和现实的必然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规模化发展,传统家族制阻碍企业发展的尴尬角色日益凸现。如果企业主不能勇敢做出调整,摒弃“家”中心带来的保守趋向,“富不过三代”的老话就会再度应验。

稿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山东泰山管理研修学院 鲁ICP备05000134号-1 |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486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