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职业经理人”之姜太公
职业经理人就是以经营管理企业为职业的职业管理者,或者说是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性人才。如果把国家看成是一个企业的话,一些被皇帝或国王信任、重用,握有大权的首相或首辅往往具有职业经理人的特征,他们虽
然为皇室“打工”,不是国家的股东,但由于他们所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非凡的组织能力,从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即使是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也可从他们的治国方略和经验中学到许多东西。中国古代这样的“职业经理人”较多,其中有几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尤其值得后人学习。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杰出“职业经理人”(首辅)应算是姜太公。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牙,尊称子牙,又号太公望。因其先祖受封于吕,又从封地之姓,称吕尚,或称吕望。其故里一说是在河南汲县(今卫辉市)。姜太公出身贫寒,早年当过屠夫,摆过地摊,以宰牛杀猪,贩卖茶水糊口。后在渭水垂钓,得遇西伯(即周文王) ,为文王重用。在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过程中立下赫赫功勋,并对自己的受封国进行了有效的治理,其经营管理的能力和成绩卓著。从现代职业经理人所必须具备的预知力、感染力、凝聚力等素质来看,太公堪称“职业经理人”之楷模。
职业经理人可以不尽忠于老板,但一定会尽忠于事业。姜太公也曾在殷王朝中做过一名小官吏,但因商纣王的昏庸无道,太公不能施展经国济世之抱负和旷世才华,颇不得志。同时对商纣王的残暴和荒唐深为痛恨,于是选择跳槽,愤然离开殷朝庭。不过当时一时难以谋得高就,太公就周游各地,访明君诸侯,以求遂志。听说周文王礼贤下士,于是千里奔波以求得用。当时姜太公已有七十多岁(民间有姜太公八十遇文王之说),传说太公在渭水边以直钩钓鱼,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也。适逢文王在渭水之北行猎,经过交流,知太公之才智,视之为圣人,于是立太公为师,从此太公得以施展宏图。
作为“职业经理人”,太公有很强的预知能力。懂得经济实力和民心是决定能否称霸天下的关键。他首先以兴邦为本,发展生产;其次建议文王修德,尊贤赏功,以收民心。很快,文王成了一位享有盛誉的诸侯王,受到周围诸侯的尊崇和归顺。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扩大了疆土,壮大了实力,为灭殷创造了条件。
太公有创新精神和战略预见力。武王继位后,亦以太公为师。为了继文王之志,武王与太公共谋灭殷之策。武王担心作为臣子而讨伐殷王是否有道,太公认为昏王残暴,伐之有道。当得知殷纣王杀比干,囚箕子等忠良时,武王即欲伐纣。但在占卜时,龟兆不吉,且狂风暴雨发作,武王犹疑不决,大臣们也害怕起来,不敢言伐,只有太公力劝武王举兵,才使武王定下决心。太公受命率军伐纣,在牧野与殷师决战,结果殷师全军覆没。武王灭殷后,建立周朝,并封太公于齐营丘(今山东临淄)。
作为“职业经理人”,太公还是优秀的战地指挥家。在牧野之战中,太公的军事指挥能力已得到充分展现。到周成王时,在武王所封的诸侯中,有人作乱叛周,太公又受命讨伐,并很快平定了叛乱。
太公还具备“职业经理人”的感染力和凝聚力。这种感染力和凝聚力体现在太公倡导的仁义中。他向文王讲述,得天下应奉行仁义道德:“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仁同爱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太公认为,这种凝聚力还来自公正的法治,要“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太公的用兵之谋,首先要用兵有义;其次要树立军队的正气;再就是要赏罚分明,“军之法令,赏罚之权,使士赴汤蹈火,陷阵取将”。 太公在受封国齐,也广施仁义,尊重当地民俗,简化礼仪,发展工商业,保护民众利益,深得民心。齐之势力因此而壮大,奠定了其后发展为诸侯大国的基础。《史纪.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至国修政, 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太公著有《六韬》《阴符令录》《金匮》等著名兵书、被称为我国兵学之鼻祖。唐代,太公被尊封为“武成王”“武圣”,可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把太公归为职业经理人似乎太委屈了。不过“治大国若烹小鲜”,管理国家尚与做菜同理,封他个职业经理人也不为过。
稿源:和讯网 作者:朱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