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问德胜洋楼(下)

时间:2014-11-03来源:经营与管理 作者: 梁雪 刘佳

5、强调严格的制度管理,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的创造力?

《德胜员工守则》看似繁琐复杂、事无巨细,外人觉得“如履薄冰”,德胜员工却戏称“如履钢板”。实际上,这些看似繁复的规则正是企业人文关怀的体现,每一条每一款都凝聚着德胜的管理初心。深藏在制度骨子里的,是对员工全方位的关爱和尊重,对规则的严守给了员工强大的归属感,这也是德胜十几年来一直保持员工低流失率的重要法宝。

另一方面,俗话说“庖丁解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果员工对工作已经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创新其实是水到渠成的。2003年9月,德胜被江苏省科技厅批准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为止,德胜公司和德胜住宅研究共拥有1050项技术专利。事实证明,以《德胜员工守则》为代表的严格的制度管理,并没有对企业创新产生阻碍。相反,创新是在熟练自身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产物。任何实体产品的创新都要基于对产品本身的深入了解和熟练掌握,否则所谓“创新”都缺乏扎实的根基和实际的操作价值,这也与德胜倡导的守规矩、不走捷径的理念相背离。

德胜的成功经验表明,严格的程序管理、制度管理、精细化管理,并不会抑制企业的创新活力,它更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尤其是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匠心、匠魂,成为我们永志不忘的座右铭。

 

6、德胜兴建鲁班学校,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这种“定向培养”意义何在?

企业的“企”字,如果去掉了“人”,则成为了“止”。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特别是业内的专业人才和管理、技术骨干,更是德胜求贤若渴的对象。

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德胜发现,培养专业过硬而又积极认同德胜价值观的人,并不是简单的外部市场招聘可以解决的问题。于是德胜主动出击,积极培养人才、孵化人才。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一方面基于企业内部的人才规划与储备的需要,另一方面以大德大爱的心态办学,不拘泥于自身企业发展的“小心机”。我们希望看到,德胜办教育的尝试和努力可以为整个行业输送“新鲜血液”,进而奠定行业良性循环的根基。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不仅致力于培养行业内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更希望他们成为具备高标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行业人才。德胜希望这样的专业人才能够成为整个行业的翘楚,他们可以带着德胜的精神去肩负推动行业发展的重任。即使他们不服务于德胜,我们依旧心存感恩、心存自豪:因为这样德才兼备的产业工人,是从德胜走出来的!

 

7、您说:“没有荣耀感的人是没有自信的。”德胜是否在有意打造自身的品牌荣耀感?

对社会外界,我们会很张扬地做品牌,德胜有这么优质的产品,为什么不大声告诉我们的客户?这种口碑是德胜品牌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德胜做品牌始终坚守的信条。

在业内市场,德胜的品质得到广泛的认可,优质的产品自己会说话。德胜始终不打价格战、不做商业贿赂、不跟风不盲从,比的就是不可替代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对企业内部,企业的品牌与员工的荣耀感是密切相关的。对员工自身来讲,荣耀感是员工对自我价值的高度肯定,也是对企业的一种高度认同。“我骄傲,因为我是德胜人!”有了这种信心,还有什么困难、问题是不能克服的呢?在民工荒普遍的背景下,德胜的员工离职率一直很低,这就是企业凝聚力、向心力的强大作用。

  员工跟企业是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的关系。员工成功了,企业也就有成功的资本。员工的能力是企业的财富,关键看如何挖掘。一是让员工有归属感。员工愿意把自己的终生托付给企业,员工“有爱心”,即爱企业、爱产品、更爱顾客。二是让员工有使命感。使命和责任是保持前进、热情工作的动力。三是让员工有成就感。员工做出业绩,更要享受成功的喜悦。四是让员工有荣誉感。要把企业做成品牌,也倡导员工树立个人品牌。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员工会觉得自己有价值。

  个人品牌能够让个人的价值最大化,也能助推企业价值的实现。张瑞敏当厂长时想到了什么?工厂成功了,自己也将前途无量。现在,他的个人品牌价值甚至不能用钱来衡量。总之,企业的荣誉感和个人的荣誉感是共存共荣的。

 

8、作为有美式背景的美国全资子公司,德胜如何平衡中西方管理模式?

作为一家有美式背景的外资公司,德胜在国内发展中却从未有过文化上的冲突或者不适感,这得益于对自身管理体系与管理模式的合理定位。

尽管在许多方面,西方的管理理念领先于中国,也有很多优秀的管理经验非常值得借鉴,但德胜从不会照搬照用。毕竟,中国的国情语境、人文背景以及企业现状都与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例如,如何处理个体与团队、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做到“因人设岗”“因事设岗”?这都不是简单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以概括的,也不能给出一种“标准答案”。

德胜严密的制度和程序管理,蕴含着西方理性、契约、民主精神;而师傅带徒弟、长期雇用、君子文化,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基于对中国国民性的深刻洞察。

诞生于中国,由土生土长的一批中国人管理和组成的公司,我们有理由说:德胜文化骨子里还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创始人聂圣哲先生,作为一个徽州人,他继承了徽商“先义后利”、“诚实勤劳”、“坚韧不拔”等很多特质。从根本上说,他的管理理念更多的还是中国式的人本管理。

德胜的管理始终都是关注人心和人性,绝不嫁接模型或工具,即使借鉴别人,也不能整体搬来,要有选择有技巧地借鉴,任何优秀的管理方法都要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要以“德胜”的视角重新定位。譬如,德胜不用精确的目标管理和责任考核,而是按照历年和当年的贡献大小、连续工龄、当年出勤天数组成的独特公式进行奖金分配、每年圣诞节发放装有现金的钱袋子、年终请员工到五星级酒店,这些都是独特的“德胜式”管理。

管理无定式,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交流采访中,赵雷先生一直神采奕奕、侃侃而谈,不虚饰、不回避,挥洒自如,恳切务实。既看不出他从苏州到天津一路远道奔波,也看不出他连续几天演讲的劳碌辛苦。当谈到在德胜发展初期,特别是在海南艰苦打拼的日子时,他与同事们饥食椰子肉、渴饮椰子水的豪放洒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海南到苏州,再到全国,德胜二十几年一路走来,就像一颗漂洋过海的异域之种,它的根深深扎入的是中国的土壤,立足企业、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这也许就是德胜在波澜变化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得胜”的原因所在。

版权所有: 山东泰山管理研修学院 鲁ICP备05000134号-1 |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486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