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方:把基础能力形成闭环

时间:2021-10-13来源:泰山管理学院 作者:admin
*本文根据马院长直播内容整理


直播间经常有人会问一些这样的问题,诸如孩子读高中成绩不理想怎么办,孩子中考没考好怎么办,不考研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关注的都是如何解决已经发生的、与自己期望不符的“果”,却没有关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果”。其实如果不知道这种“果”背后的“因”,不去纠正这些“因”,那么在接下来的人生旅途中还会连续遭遇不是我们期望的“果”。


孩子学习不好,考试考不好,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是可以追溯到几年前的,需要追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比如,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关于孩子的学习,我们做家长的都做了什么,是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了,还是也关注孩子的能力培养了?而担心不考研找不到好工作,是不是也是因为没有培养出必须的能力而不自信呢? 

能力是什么


那么,能力是什么?我们该具备哪些能力?

有一个第一原理思维方式,就是把一件事或一个项目不停的分解,分解到最底层,就能把抽象的分解成具体的、把复杂的分解成简单的、把难的分解成容易的。

能力是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概念,很难一下子具体到哪一方面,但是如果我们把能力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了,就会发现,能力无非就是“听、说、读、写、做”这几种能力的闭环。这样的话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也很容易搞清楚我们需要具备哪些能力,还欠缺哪些能力,离形成闭环还差多少,而不是泛泛的只是意识到自己能力不够,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去提高。所以,当我们把能力分解为“听、说、读、写、做”这几种能力以后,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弱项是什么并有意识的去培养和训练这些能力了,从而提高我们的综合能力。

微信图片_20211013114300


的能力


正常情况下,我们基本上都具备“听、说、读、写、做”这些最基础的能力,这是我们生存必须的基本能力,但是这些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可以达到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的。所以如果我们希望人生更有意义,就应该尽可能去提高这些能力。

比如“听”,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听”的能力是指能听懂对方说了什么、明了对方说话的逻辑、分辨对方的话是事实还是情绪或者是观点这样层级递进的。

“说”也是一样,虽然我们每天都在说很多话,但是我们说的话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述清楚自己想要说的?是否能引起别人的共鸣?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经常碰到有人喋喋不休、说的口干舌燥也没有把事情说明白的情况?问题出在哪里?

“说”是有不同分类的,有一对一的“说”,这“说”是我们生活中、工作中做的最多的;也有一对多的“说”,也可以称为“讲”,比如开会发言、演讲等;还有多对多的“说”,通常是指讨论、研讨等,这种“说”的要求更高。

微信图片_20211013114306


“读”就不用多说了,阅读是丰富我们知识储备的必备能力,唯一该注意的是读经典的、有价值的书。

只会“听、说、读”还远远不够,还要会“写”,“写”是可以让我们的人生上一个台阶的必备能力。如果不会“写”,一定不会“说”,更不会“讲”,换个说法就是不会“写”就“说”不好,也“讲”不好,所以我们要会“写”。 

“写”是能“说”好和能“讲”好的前提。虽然我们平时都会说很多话,但是一旦要落到纸上就会发现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落到纸上的文字想要让别人读懂,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语言上都需要很严谨,所以要会“写”是需要练习的,比如最基本的词汇、语法以及文章的结构等。

微信图片_20211013114310


但是,要想会“写”,并且想“写”的好看、好懂,除了对文字、文章结构本身的掌控能力以外,还得去“做”。 我说的“做”就是指做事,尽可能的多做事,不是以金钱为目地,而是以提高能力为目地多做事。其实能力提高了,自然就会有金钱了,这个道理不难懂。为什么一定要“做”呢?因为通过“做”事,会有很多领悟,“说”和“写”的时候才能言之有物,才能打动人。如果不去“做”事,底蕴不够,再会“说”、会“写”也没用,说出来、写出来的一定空洞无物,最多虚晃两下子就露馅儿了,不能长久。

这也就是为什么家庭出身条件很好的、衣食无忧的人可以成为科学家甚至哲学家,却很难成为文学家,因为要成为文学家光会写是没有用的,还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人生历练。比如,苏东坡没有那样的经历,他也写不出那么好的东西;范仲淹不被贬,他也不会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勃不被贬,没有郁郁不得志,他也写不出《滕王阁序》等。所以,我们要知道很多事儿背后的逻辑。

形成闭环


看起来我们每个人都“听”、会“说”,但是这两个要想做好,我们得会“写”,而要想“写”好,我们得去“做”,他们之间是这样的一个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力的提高是需要把“听、说、读、写、做”这几种能力形成一个闭环的。

微信图片_20211013114315


如果我们光会“听”和会“说”,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其实连一个维度都不够,看的是虚的。如果你说我们去感受了,那可能你看到的是平面。而如果做了,包括“写”和“做”,那么你有可能看到三个维度。如果不光做了,又学了背后的理论,了解了底层的东西,那么可能再看这个事情你就会有四个维度,你可以把时间和空间也放上来一起看。做到这样的话,我们的能力就非常扎实了。

有时候你们会留言说我眼光毒辣、语言犀利,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第一,我做过;第二,背后的理论我研究过;第三,背后的人性我也研究过。所以我看一个事儿可以多几个维度。

刚才我说的这个能力闭环,我建议你们都要去做,去练习。就是“听、说、读、写、做”都要做。说到这里你们是不是就能够明白我为什么不鼓励你们读研究生了?如果你读研究生不是为了将来去做研究,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那么大概率的事件是你非常可惜的浪费了青春,在最该让自己能力形成闭环的最宝贵的时间段里你丢失了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做”。你缺了这一环,会让你在职场中失去很多优势,因为你空有理论,没有实践以及实践以后的领悟给自己带来的能力提升。

微信图片_20211013114319


还有,你们老是问我怎么讲课,讲课也“说”的一种形式。讲课最简单的一招就是讲自己的故事,因为你讲自己的故事,可以把自己的情感放进去,听众很容易产生共鸣。这就需要你有自己的故事可讲,如果你什么事儿都没做过,讲的都是别人嚼烂了的东西或者都是自己臆想的东西,连你自己都不信,你讲什么呢?那就没有意义。

所以把“听、说、读、写、做”形成闭环,不断提升能力,增加看事情的维度,学会把事情看透,这是值得我们一生去不懈追求的。

微信图片_20211013114323


“不考研就业难”是真的吗


有人说“不考研就业难”,这就是逻辑出了问题。学历并不是就业好坏的唯一条件,大学生毕业,90%的学生是到企业里就业,而企业更看重的是能力,并不是学历。所以“不考研就业难”的说法是小概率的事。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如果你本科学校很不好,你考上研究生也没有用,因为企业看你的第一学历,企业是通过你的第一学历来初步判断你的能力。比如,清华和北大这两所学校,他们一流的学生是本科生,二流的是硕士,三流的是博士。为什么是这样的排序呢?因为清华、北大的本科生毕业之后90%都出去了,绝对不会在自己学校再读硕士,都是其他学校的学生到清华和北大读硕士或博士。

微信图片_20211013114327


们之所以会有“不考研就业难”的感慨,就是因为我们看事情的维度不够,不了解情况,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而是抓住不重要的又是小概率的事不分青红皂白的吓唬自己,也吓唬别人,并左右自己的决策。我们要学会用大概率的事来做判断,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再结合个体的因素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最底层的竞争是能力


回到竞争的问题,最底层的竞争是能力,人与人之间看不见的差距其实就是能力的不同,而能力就是我给你们分解、分析的那个“听、说、读、写、做”的闭环,所以我建议我们都要去做,去练习。

微信图片_20211013114332


当我们“听、说、读、写、做”的能力形成闭环以后,再做事的时候,就可以立体的去看事情了,也就是从多个维度看事情,那么未来再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就不会轻易被小概率事件影响,也不会轻易被别人的观点影响,这就是能力的体现。

当我们能够立体的把事情看透,就可以心无旁骛的、恰如其分的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少走弯路。


版权所有: 山东泰山管理研修学院 鲁ICP备05000134号-1 |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486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