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胜于蓝 腾讯的七条创新格言
类似的案例在腾讯还有很多很多,如今腾讯已经是一家拥有3000多人、市值4亿美金的上市公司。在腾讯的发展过程中,“创新”二字贯穿于其经营的始末。近日,腾讯联席CTO熊明华透露,迄今为止,腾讯通过自主研发拥有了数百项专利 “中国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他们的专利加起来,相当于我们的数量。”然而,在这几百项创新专利背后,腾讯独特的创新企业文化,是保证其创新项目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的根本因素。在腾讯,几乎每一个腾讯人都熟知创新的七条格言。
创新——永不改变的真理
在腾讯看来,创新对于公司和个人都非常重要。
公司提倡创新文化,尽量为每一位同事提供创新的机会和氛围,让员工在繁忙的工作中也能保持活跃的思维,从而使每个人都能保持工作的激情;腾讯所提倡的创新概念是要放入到日常的工作中,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创新。
据腾讯联席CTO熊明华介绍,如今,腾讯拥有大大小小几百项技术专利,其绝大多数构成了腾讯的六大核心技术:网络安全、存储技术、数据挖掘、视频多媒体、中文处理和P2P分布网络。这些技术不仅推动着腾讯各业务的迅速发展,有些甚至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对此,摩根士丹利分析评论称腾讯将是中国Web2.0的领导者,它的核心优势在于庞大而有黏性的网络社区,以及用户自己创造的内容。
腾讯拥有的远超出其他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专利数,也佐证着腾讯对创新的重视。公司在组织机构和内部机制的设立上都充分支持创新专利的形成和保护。在机构上不仅设置有法务部,负责对公司的知识产权进行全面管理,同时更是在研发部门设置有专利组,负责对公司的技术发明进行专利管理和保护。专利的管理人员深入产品部门协助技术人员挖掘专利;在产品规划初期就参与项目组共同制定产品布局;组织培训培养技术人员的专利意识。这些机制措施都有效的促进了创新专利的形成。
腾讯提倡创新氛围,通过创新,专利,来激励和保护自己。腾讯把创新能力看作是未来公司竞争力的一个最核心的元素。因此在腾讯的价值观中,创新是一个永不变的真理,必须要坚持倡导。
创新中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种文化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的实践慢慢形成和沉淀,创新文化同样如此。为了不流于形式,腾讯在内部建立了小规模的创新中心。熊明华表示“腾讯希望创新中心能成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像中国搞经济特区一样,在公司搞一个“特区”,在考评,项目管理等方面,享有一定的自由度,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百分之百来做创新的工作。”
目前的创新中心还是一个二十几人的小规模,腾讯希望一两年之后,以此形成燎原之势,带领公司逐步形成创新文化。成立不久,创新中心即牵头发起公司内部的创新大赛,带动公司建立创新氛围,并借此来发现公司其团队里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借由创新中心向全公司散发出积极的影响,让更多的部门和员工,共同营造公司的创新型文化。
创新中心成立后立刻建立起对内的创新平台--idea.qq.com,长期收集员工的创意,组织大家在BBS上等多渠道讨论创新的点子,掀起浓厚的企业内部创新氛围。同时,为了加强企业与用户的沟通,创新中心还即将于10月份推出对外的创新平台----腾讯实验室:labs.qq.com,把腾讯的创新创意产品放到这个平台,供用户试用,以此收集用户对于产品的意见和更多的创意。
腾讯的创新中心成为了一个创意的集发地,星星之火从此点燃。
失败乃成功之母
“在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也许会最终走向失败,这很常见。”作为创新中心惟一的面试官,熊明华强调,只有不怕失败的人才能全力从事创新工作,“因为,项目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什么,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摸索出创新的机制和营造出创新的氛围,那才是真正的失败,项目做不好可以重做,但如果没有创新的思维和机制,是不可能做好的。”
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曾经把Windows 2000称作“微软有史以来最失败的操作系统”,结果还是通过不断的修复和完善,最终让Windows 2000奠定了微软帝国的业界地位。史蒂夫·鲍尔默说:“失败并不可怕,认识到错误并及时纠正,并在今后避免类似错误,是我们做得更好的动力。”
一个小团队,或个人,在做某个项目时,必定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腾讯提倡在公司范围内的知识经验共享,当一个新项目开始时,让其他的相关部门参与这个项目的评审,来做评估,来提建议,适当避免项目在开始阶段走弯路。
在腾讯,一个项目的失败,并不简单的认为就是完全的失败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其他有价值的产品,这些产品将为其他产品的创新提供支持。腾讯推出的各种互联网增值服务就积极的遵循着这个理念,随着不断涌现出新的创新产品,对外试推,发觉并没有引起大部分用户的共鸣,于是大家总结失败,再寻找新的产品创意。因此,在腾讯的创新文化中,倡导大家正确看待失败,要允许犯错误,以及积极从错误中学习。
在活跃的气氛里做严谨的事业
美国互联网分析师Brain Willams认为腾讯是中国惟一一家可以与Goolge的工作环境相媲美的互联网企业,它倡导员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并鼓励员工在这些方面自由创新。
在腾讯,员工的创新有两种最被认可。一是对自己所做的项目、产品,能够跳出原有的框框,做出一些新的东西;二是对自己兴趣有关的产品和服务提出创新的建议,比如一个员工对音乐有很强的兴趣,并且在音乐以及相关服务方面有较好的积累,那么尽管他不是公司QQMusic产品项目组的成员,但他对QQmusic这个产品提出的一些创新的想法和建议,就应该是很有建设意义的。
在腾讯看来,创新其实是一种很严谨的科学,然而气氛可以是活跃的,但腾讯提倡创新时一定是以严肃的、科学的态度为基础的。
持之以恒,是发扬创新文化的重要因素
创新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积累,并最终付诸实践,在这方面腾讯公司有着长期的规划。
最近某中科院院士、研究所所长在一次会议上痛心地说:“国家每年给我们所科研经费几个亿,但取得的专利成果中,能真正实现转化的也就5%,95%还都在保险柜子里锁着呢!”
针对目前大量空喊创新,成果转化不利等创新热所导致的不良现象,腾讯公司近期举办了面向全国的腾讯创新大赛,该赛事针对全国高校的学生,也向社会开放,腾讯拿出一笔可观的奖金,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以及社会各界,进行互联网的创新,并且以后每年都会举行。目前第一届以腾讯自身的产品开始,同时也鼓励任何和互联网有关,或互联网之外的创新设计。通过举办全国创新大赛,一方面对内部引起触动,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腾讯在互联网行业的创新品牌,同时也希望通过比赛,发现、挖掘和培养一些创新型的人才,这些都是长期的计划。当然前不久马化腾获得中国科协“成果转化奖”也充分证明了腾讯在强调持之以恒创新的同时,不忘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应用,为广大用户不断创造价值。
在前不久举办的“清华IT创新大赛”中,中国顶级VC与创业英雄们座谈时,谈到了“最看中企业的持续创新精神”。企业要长期运作,非有持之以恒发展创新文化的动力,这其中,腾讯公司先后在企业内部开展创新大赛,继而与清华大学合作,赞助大学生创新、创业,接下来又将创新大赛推向公众,建立腾讯创新中心的做法,无疑是这一精神的最佳表率。
学习打基础,创新建高楼
腾讯认为创新和学习是相辅相承的关系,单只提倡某一项,大行其道,都是不合适的。没有学习的基础,来进行创新,会陷入凭空的捏造;反之,如果只学习而没有创新,那么学到的也只是一些死的知识,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腾讯鼓励员工在工作中持续进行学习,并给员工提供丰富的学习渠道,比如亲身到韩国的游戏公司学习观摩等,只有更多的接触到新的知识才能更多的发现机遇和触发创新。腾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使学习与企业的工作及活动各层面相结合,实现企业创新发展。
1998年到2004年是腾讯创新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也被称作“学习型创新阶段”,当时典型的产品案例就是QQ。除QQ外,学习型创新理念还渗透到QQ的许多产品,比如离线消息、QQ群、魔法表情、移动QQ、炫铃等。现在学习型创新阶段的成效已经开始越发显现出来,正如互联网分析师Mary Meeke所言,目前在即时通信领域,就提升服务并从中盈利的能力而言,腾讯可能是全球的领导者。正是有了创新的产品,才有了QQ庞大的用户群,这成为撬动整个腾讯体系的支点。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创新”和“引入”并不矛盾。例如,日本和韩国的车,都是从引入做起,然后才开始去创新,现在发展得很好。有些情况下,当你不知道如何去做时,或没有能力,没有基础去创新,那么可以从引进入手,并且在实现和融合的过程中,根据腾讯用户的需求挖掘出更多的新点子,更好用的功能,这就是超越,这就是创新。
“需要强调的是,引进这个词听起来,没有任何创新的成分,但我们在引进的时候,要抱着学习的心态,在引入时要看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是什么,核心技术到底是什么,而不是一个界面UI,或是一个功能,我们所提倡的是聪明的引进,在引进中学习,并不断地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在谈到创新中的引入时,熊明华这样说道。
正因为基于这种不断的学习和创新,美国投资银行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在其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未来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腾讯最有可能实现沟通、门户、商务、搜索和支付5类业务的最佳组合。
我们看到腾讯对创新有自己的理念,自己的坚持,相信在未来,创新也将为腾讯创造更多机遇,更多成功。
中关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