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就是自我破坏
“在成为市场老大之前,我们是不会满意的!”积极、热情,被称为拥有“
据悉,获波士顿大学MBA学位的詹德,有超过25年的技术公司工作经验,曾担任硅谷明星企业Sun微系统公司的总裁兼首席运营官。2004年1月,詹德来到了芝加哥,成为摩托罗拉最新一任CEO。
只用一款“明星产品”就拯救了摩托罗拉,的确让人不可思议!这一切缘于詹德的“破坏性思维”。“我每天都在寻找‘破坏’摩托罗拉的方式”,此前,詹德在一次演讲中表示,“要破坏公司,这听起来很奇怪,但在摩托罗拉,这种战略激发了创新。”
在詹德的“破坏性思维”指挥下,摩托罗拉努力的朝设计转型。2004年11月,一款设计近乎完美的作品——摩托罗拉V3诞生了。
詹德带动公司高层想尽方法推销V3,并不停发掘V3的衍生产品。在罕见的营销攻势下,奇迹出现了,V3系列手机成为全球最为热卖的消费电子产品:5个季度狂卖5000万部的销售 神话让全球手机市场震撼。
事实证明,詹德的“破坏性”变革是正确的。根据财报显示,摩托罗拉2006年第三季度在美洲市场的手机销量居第一,亚洲市场居第二;而全球市场份额则从两年前的13.5%上升到22.4%,居全球第二。V3让摩托罗拉赚得盆满钵满,让詹德获得了初步的成功。此次“破坏性”变革的初步成功表明,创新有时候就是要“自我破坏”。
其实在摩托罗拉,詹德的“破坏性”变革随处可见,从一些小事可略见一斑。其一,詹德上任后不久,下令把他的办公室里所有奢华的装饰统统摧毁,然后宣布了一个员工开放日,让员工可以亲眼目睹他们的CEO的办公室是什么样子;其二,打破摩托罗拉传统的名片分级制度,高级员工和普通员工使用相同的名片;其三,把死气沉沉的博物馆变为生机勃勃的创新中心……
与此同时,薪酬制度的改革也推动了摩托罗拉公司文化的改变。詹德改革了员工的业绩评估方法,将员工的薪酬与公司整体表现挂钩,其参照标准不仅包括营业利润和现金流,而且包括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营业收入增长及团队协作情况等。在詹德的推动下,一个原来偏重技术的、行动缓慢的、彼此争斗的摩托罗拉正向人们展示其新的活力。
是V3拯救了摩托罗拉吗?其实不尽然,如果没有詹德的“破坏性思维”,何来的V3?尽管没有引起内部的变革,但是摩托罗拉的“破坏性”变革也是全方位的:从产品策略、组织架构、营销规划、企业文化,到战略层面。
转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