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成熟的心态才能不断去扩大MBA投资收益
刚刚参加了我的MBA毕业典礼。典礼仪式简单而庄严,从校长、系主任、教授到每位同学都穿起长袍,头戴礼帽,还有礼仪官手持礼杖专职司仪……在乐队奏起毕业歌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流泪了。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知识和智慧的高尚、神圣和庄严,并且在心里默念:这是我永不后悔的一次选择!
美好的MBA时光就要过去了,虽然现在我还无从判断这段经历从客观上将会给我增加多少价值,但我想对后来者说,在你选择读MBA之前,或者在读MBA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心态,明确自己到底要达到何种人生目标,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避免什么。拥有一个成熟的心态和坚定的态度,能使你的MBA经历更有收获,更能助你抵达下一步的人生目标。
求学MBA为了啥?
还记得我们刚开学第一周,学校专门负责MBA Career的项目组就对我们进行了集中培训。室主任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大家为何选择了MBA,并且让每个人写下答案。结果是五花八门,有转换职业跑道的、有突破发展瓶颈的、有寻求海外发展机会的、有丰富国际职业经验的等等,可具体问到转换到哪些行业和专业,如何发展等等,很多同学就答不上来了。还有很多同学不清楚自己选择MBA的目的,感觉只是为了拿一个海外学历,或为了提升语言水平,甚至还有人为了跨国婚姻(不是少数)!现在想想,如果是这样的话,那MBA的学费,特别是顶级商学院MBA的学费,岂不是花得太可惜了?
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学生来说,我想MBA是一个寻求海外发展、拓展国际职业机会的桥梁。而语言真的只是一个工具,它不构成你求学MBA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应该是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正确对待语言能力问题
对于语言能力,除了日常上课、小组讨论的耳濡目染之外,更重要的是自己不断地积累、练习、反思、再练习。这就要靠自己多争取发言的机会,多参加活动,用一个成熟、积极的态度去对待。
西方MBA中强调的是思维和表达的系统性,而中国传统教育的强项在于逻辑分析,在系统性和思辨性方面较西方学生弱,又加之最初的语言障碍,所以在课堂发言、做演示的时候几乎见不到中国人的身影。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了,所以语言能力的提高很有限。正确的做法是,积极主动参与练习,尽一切机会让同学或导师给你反馈。
选修课和职业生涯规划
一个清晰的目标和职业生涯的规划对于选修课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MBA的核心课程结束后就是选修课,学生对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进行深一步的研究和学习。有的同学在选择选修课的时候很迷茫,我建议方向一定要明确而集中,要么是以前的专业,要么是下一步的计划方向,Marketing就是Marketing,可以选与之有关的品牌规划、市场统计等等。
还有一点想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想在国外谋求工作机会,一定要考虑到目前欧美国家的职业专业化程度非常之高,比如说咨询,就分战略、金融、E-BIZ、HR、OP和Boutique(专业性更高的咨询服务,比如BPO或者针对某一行业的市场调研)六大类,战略咨询还分战略规划、企业变革、M&A等等。国外公司招聘的时候通常对MBA学生求学之前的背景更为关注,而MBA只是一个门槛,或者说是智力水平的一个反映。所以在MBA学习期间的专业研究最好还是和以前的方向保持一致,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扩大社交圈子的无奈
虽然我们很想通过MBA这一平台获得国际化的社交圈子,但是由于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不同,语言交流的障碍,特别是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不了解、漠视和偏见,导致亚洲学生的努力往往并不被接受、鼓励及认可,这一点是非常可气、可笑但又无奈的事实。最后基本上是中国人和中国人交往,白人和白人交往,印度人和印度人交往。而且,在国外同学间的关系并不像在中国文化中那样被重视,所以希望大家理解,并且对这方面的问题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和期待。
话虽如此,但公理和公平还是有的,学校还是会以学术上的高低和学生的综合表现来评判学生的分数。虽然语言是一个障碍,但通常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语言能力会有所提高,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优秀的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这会决定着你的文章和项目的质量,如果这些都不错的话,西方同学还是会表现出应有的职业素养和为人素质,在小组讨论、团队项目中会尊重事实并会很佩服你的优异表现,再有分组的时候,也会比较愿意有你参加。所以,我们在学习阶段还是应该以学术研究和积累知识为重点。
在这里有一点比较遗憾的地方,一部分走出国门求学的MBA,在面对多维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冲突中,不能把握自己、坚定方向,他们表现出来的不团结,在中国留学生之间相互攀比、拆台,确是不明智之举,因为与国内就读的MBA相比,有效的人脉价值是海外MBA的劣势,而能够结交成真朋友,毕业后又能保持联络的还是中国同学。(CPN成员分享,鉴于隐私保护隐去姓名和学校)
转自:成才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