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领袖群英像

时间:2014-07-31来源: 作者:
  大众媒体通过自己的语言,改变和塑造着人们的感知世界。而中国改革开放后新兴的企业领导者群体,也在媒体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媒体眼中,这个群体到底来自何处?具备什么特质?正面临什么挑战和关心什么课题?   为此,我们对中国境内的几份代表性商业报纸和杂志进行了内容分析和研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揭示出对我们的启示。   研究背景   本研究的样本包括《英才》、《竞争力》、《中国企业家》、《经理人》、《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6家媒体上2002~2005年有关企业家报道的文章。文章共计1665篇,涉及企业家777人次,排除不同杂志间的重合,共涉及企业家622人(特征见表1)。我们从企业家的背景、特质和关心主题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另外根据分析的需要,也从互联网上搜集了部分补充材料。由于每篇报道侧重的角度不同,所以不同分析项目所涉及的有效样本量会有所差别:年龄样本428个;学历样本323个;创业前出身样本116个;所从事行业样本535个;性格特质样本1175个;企业家关心的主题样本830个。   企业家的背景   在我们的分析对象中,创业者、职业经理人、子承父业的企业所有者分别占59%、40%和1%,可以看出自主创业出身的企业家比例较高,而且绝大多数处于第一代创业期,很少遇到权力交接问题。男性的比例高达91.47%,而女性只占8.53%,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的文化、环境和个人观念,对女性企业家的成长有不利影响。   时势创造英雄   这些企业领袖的年龄大多在36~55岁,占到样本总量的73.83%之多,这也是人生中最年富力强的一段时间。其中又以41~45岁的最为集中,占25.93%,他们大多数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70年代末,中国恢复高考,人才短缺,又缺乏竞争,这些被时代“耽误”的两代人可以比较轻松地考入高等学府,或者即便是没有上大学,也处于广阔的机遇之中。90年代初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也鼓励了一批这个群体的人离开原有单位,纵身下海。超常的胆魄和毅力、勇于冲破体制和善于把握机遇,是这个创业家群体的典型特征。   当然,年过七旬仍活跃于商界的也不乏其人,如三房巷的卞兴才、永刚集团的吴栋材以及两位香港亿万富翁李嘉诚和余彭年;也有20多岁就脱颖而出的青年才俊,如子承父业的海鑫集团董事长李兆会、跟随哥哥黄光裕闯天下的黄秀虹、解脱服饰的央金拉姆、金蝶财务的徐少春等。后者明显是在优越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企业家群体。   教育的价值   过去常有父母训斥孩子:“你不是学习的料,只能去做买卖了!”在我们的研究对象中,的确有少数以小学学历取得成功的,比如顾地塑胶的临危雄、侨兴集团的吴瑞林、斯威特集团的严晓群。但这一点也不能否认教育的价值,毕竟他们大都创业于改革开放初期,恰逢市场经济起步带来的巨大机遇。同时还应看到他们也是历经坎坷,吃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苦头,经过了长期的历练和拼搏才有了今天的辉煌,而且他们最初从事的多是知识密集度不高的传统行业。   反观现在,无论创业时的学历高低,很多企业家重新走入课堂接受EMBA之类的教育,企业内部的培训也成为大多数企业的常规项目。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创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崛起,使得当前的企业领袖群体的总体教育背景获得了明显提升。我们的研究中,54.19%的企业家接受过大学教育,相当一部分企业家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这同经济发展相吻合,也是企业家对知识的需求使然。   英雄莫问出处   企业家的出身也是其重要背景之一。在116个有效样本中,创业前的主要身份依次为军人、教师、农民、公务员、海归人士、文体工作从事者、传媒工作从事者、技术人员和学生,这九类人员之外的仅占3%。其中,农民企业家的创业时期普遍较早。   军人出身的企业家包括联想的柳传志、海尔的张瑞敏、广汇的孙广信、华为的任正非、万科的王石、大连万达的王健林、三九制药的赵新先、杉杉集团的郑永刚、安泰集团的李安民等。这些曾经从军的企业家,明显具有军人的勇敢果断和不屈不挠,他们的领导风格也大都留下了军人的烙印。比如联想柳传志塑造的“斯巴达克方阵”,就是要求全体员工目标一致、步调协调、令行禁止、脚踏实地;华为任正非塑造的团结协作、集体奋斗,自强不息、荣辱与共,胜则举杯同庆、败则拼死相救的团结协作精神,也充分体现了军队的特征。   波司登集团的高德康、国美电器的黄光裕、正泰集团的南存辉、金义集团的陈金义等则是农民企业家的代表。他们更多地展现出“天不怕地不怕”、闯劲十足的一面,恰如黄光裕所言“我做事的习惯是,方向一旦确定,大概想好,有三分把握我就敢去干了”。而南存辉基于有劳有获的信念和文化素质的先天弱势,则要求企业在道德上自知、自择、自律,关键要自觉,同时要求全体正泰员工不仅能生产出质量可靠的产品,还要首先学会堂堂正正地做人。   四通集团的段永基、复兴实业的郭广昌、建设银行的郭树清、新希望的刘永好、托普集团的宋如华、红桃K集团的谢圣明、三联集团的张继升、分众传媒的江南春等则当过教师。这使得他们大多能言善辩,喜爱说服教育,一定程度上具有着知识分子的稳健。   公务员下海的企业家有新华联的傅军、泛海控股的卢志强、中信泰富的荣智健、用友软件的王文京、红蜻蜓的吴敏一、南都集团的周庆治等。他们的优势体现在拥有政府资源以及较强的政治敏感度,擅长与主管机构和政府部门打交道,并对国家经济的宏观导向有着一定的先知先觉优势。   还有从文体行业走出来的企业家,比如李宁体育的李宁、昆鹏集团的姜昆、世邦广告的“林妹妹”陈晓旭,以及荣事达的仇旭东、苏宁电器的孙卫民、光线传播的王长田、阳光文化的杨澜等,则出身于传媒。他们大多仍借用文体和传媒行业的资源,开拓事业,形成差异化优势。   技术出身的企业家包括方正控股的王选、奇正藏药的雷菊芳、成都地奥的李伯刚、金山软件的求伯君、江民软件的王江民、汇能投资赵丕华等。他们从事的多是软件、制药等技术门槛比较高的行业。还有一些领导人从学生时代开始创业,或者刚走出校门便被扶上管理岗位,如网易的丁磊、创智集团的丁亮、华硕电脑的许佑嘉、联想集团的杨元庆等,这些大多以差异化的优势获得先机,同时也演绎着知识创造财富的佳话。   海归派企业家则包括亚信集团的丁健、信中利的汪潮涌、格林柯尔的顾雏军、elong的唐越、UT斯达康的吴鹰、阳光传媒的吴征、网通集团的田朔宁、搜狐的张朝阳、百度的李彦宏、当当网的俞渝等。他们从事的多是通信、网络和传媒等前沿行业,在创业时就引入了国外管理经验,也充分运用着国家的优惠政策,常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行业背景   制造业是这些领导人最集中的行业,占535个样本总量的31%,接下来依次为运输/储运/通信、建筑业、社会与个人服务行业。从事建筑业的企业家达到13%,与我国处于高速经济发展阶段和城市化进程,基础建设投入很大不无联系。此外,还有16%的企业领导在从事多元化经营。   企业家的领导特质和风格   我们将企业领导人所需的能力素质分为10类:人格魅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适应能力、远景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和组织能力。   在我们的1175个有效样本中,人格魅力以29.36%高居首位,主要表现为诚信、真诚、坦率、正义、宽厚、俭朴、谦和、谦逊、豪爽、坚韧、刚毅、激情、坚强等特点。这与中国重视人情的传统文化不无关系。成功的企业领导人,除了必要的企业运营和管理能力,还要拥有为外人所尊敬和接纳的性格。若能在人格魅力上赢得下属的尊重和信赖,企业领导人就会在管理中愈发地游刃有余,并获得外部人士的认同和尊敬。但是我们也发现,与规范管理密切相关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远景能力的比重,在我们的研究中是偏低的,这反映出中国的企业规范化管理还有待从“头”提高。   更进一步,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企业的企业家,其性格特质也存在差异。我们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2000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为分界点,把企业家以其创业或开始担任经理人的年份分成三类。企业类型则划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包括港资、台资)和高科技企业*。这里基本不存在外资企业样本,或许偶有个别的外资经理人。   可以看出,人格魅力在国有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难怪在国有企业里涌现出了张瑞敏、倪润峰、柳传志等“个人英雄式”的领导人物。民营企业中,企业领导的人格魅力呈逐级递增的趋势,说明这类企业的领导日益重视其个人形象和魅力。   同时,复杂的市场环境对企业家决策能力的要求也逐渐增加。在执行能力方面,1992~2000年这一阶段的比重明显偏高。在沟通能力方面,高科技企业的领导表现出色,这与他们良好的教育背景有一定的关系,也说明高科技企业比传统企业更重视沟通,以应对变化。在整合能力方面,1992年以前的企业家更为突出。这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社会资源对创业成功极为重要,长袖善舞者往往有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企业领导人的组织能力都明显提升,说明团队的力量日益凸显,管理也朝着更为规范的方向迈进。   企业家的关注点   我们对企业家关心的主题进行了分析,其类别基于管理职能(包括战略、运营、财务、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加上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宏观环境、媒体普遍关注的人物特写与创业故事。   企业家最关心的主题依次是战略、创业、营运、人力资源。对战略(34.22%)和营运(17.35%)的高关注度,说明企业领袖在尽力从较繁琐的事务中脱身出来,思考策略性的大问题,也说明日益激烈的竞争对企业家的“大画面”思考能力和格局、视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注创业和人物的比例也比较高。一方面,近几年流行的创业传奇故事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科技创新的经济贡献持续增长、科技成果产业化比率持续增加、政府鼓励和金融支持的机会较多,也都鼓励了创业的激情;另一方面,如何找到、吸引、留住、激励人才也是所有企业领导面前的难题,他们对此的关注也在情理之中。   英雄能否再造时势   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以上,同时社会经济制度变革对私营企业的控制逐渐放松。可以认为,当前中国企业领袖群体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机遇,是“时势造英雄”。我们也要思考,在下一个阶段,仅仅凭着外部机遇成功的可能越来越小,未来能否“英雄造时势”呢?英雄在创造新的成功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挑战和问题?   国际化视野   凭借低成本和劳动密集型制造的优势,中国企业已在全球产业分工中谋得了一席之地。但是当前的市场环境已经有了重大变化,全球化竞争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中国企业无法再以简单的“生产制造”、“倒买贩卖”起家,已经小有成就的企业也开始面临国际化巨头的竞争压力。较低层次的产业分工角色无法保证可持续竞争力,还暗含着被全球经济边缘化的潜在可能。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需要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化竞争,比如李东生带领的TCL在手机、彩电持续亏损的情况下,仍“毅然、决然”地坚持国际化策略;而柳传志和杨元庆带领的联想及任正非带领的华为,在“不走出去是等死,走出去是找死”的诅咒声中,已经逐渐开始融入国际竞争的格局。   企业的国际化需要领导人的国际化思维和视野,正所谓“看多高才能走多远”。这也是很多中国企业领导的软肋。在我们的企业家分类中,海归人士仅仅占到9%,他们也不是都具有国际市场的经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国际化视野是中国企业家未来能否基业长青的关键之一。   由人格魅力向企业能力转化   前面谈到,目前中国企业领导的显著特征是人格魅力,也是维持领导者权威的有效手段,而与企业规范管理相关度比较高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远景能力则相对较弱。制度和文化的脆弱性决定了目前中国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领导者个人的竞争,领导者一个人出问题会使整个企业的生存面临灾难性危机。   事实上,很多中国企业的成功,就是一个人带领的一个产品、一个项目的成功,具有显著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如果没有这个“领头人”(尤其是民营企业),这个企业的成功一定要大打折扣。这也导致中国的商业媒体将人格魅力描述为企业家的显著特征。实际上,这些企业家个人发挥了太突出的作用,不可避免地被笼罩上一层光环。   然而企业的持续发展不仅要靠一个人的力量,更要有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靠结构和文化获得长远发展的“后劲”。我们真的佩服戴尔的勇气,即使亚太区五位高管集体倒戈联想,他们仍然坚持“没有什么人的离去能影响公司,竞争对手很难学到戴尔直销模式的精华”。所以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没有完善的制度,企业会有巨大风险,像巨人、秦池等企业全盘崩溃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企业家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耐心地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管理的制度化和持续完善,减少经营中的人为因素,才能真正走上长期发展之路;同时,他们需要在个人层面提升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远景能力,用科学管理配合个人魅力和影响力,才有组织的基业长青。   从战略眼光到管理手段   自从约翰•科特提出领导者和管理者角色的差别后,领导者的角色被界定为“做正确的事情”,管理者的角色被界定为“把事情做正确”;领导者是决策者,管理者是执行者。我们的分析显示,领导者最关注的领域是企业战略问题,超过了对宏观环境、财务、营销、运营等方面的关注。   那么,领导者工作的重点仅仅是战略吗?前面谈到,不少中国企业还处于从“人治模式”向“法治模式”的转型中,内部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还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工作。领导人从原来的“事必躬亲”转化为“抓大放小”需要一个过程,转变员工的观念、培训员工的技能、构建合理的流程、配备合适的资源等,都要求领导者投入较多的关注。   所以,中国企业领导要关注战略,更要关注营运体系、财务体系和营销体系的完善,也就是不仅要抬头看路,还要注意建立低头拉车的基础。   从人脉到知脉   中国的EMBA教育一度被形容为“富人俱乐部”,重人脉关系网络的搭建,轻知识技能的提升。但目前的企业发展,已经不是单靠人脉就可以解决的。“我看到的不少企业管理人员,通常都是以自己的经验、悟性或者是一些特有的背景环境、资源做出一个选择,然后把这个企业发展起来的。要做大生意,或者有更好的人要与你竞争的时候,我们往往觉得自己好像到处瞎忙,效率很差,不能改变落后的状态,不能与人家竞争。这是因为我们不太懂得怎么样进行系统的管理。我相信自己有这样的激情,或者有这样的一些悟性,但是我缺少这方面的知识。”李宁这样谈到接受EMBA教育的动机。   如何解决管理的瓶颈?如何提升个人的管理水平、学习西方管理的科学精神?很多企业领导开始意识到企业的发展最终靠的是人才和实力。因此,在商业环境和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不断地主动学习,企业家才能保持竞争力。教育和学习,对中国的企业领导,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发展的必需品。     转自:中国电子商务    作者 李秀娟 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魏峰 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博士  

版权所有: 山东泰山管理研修学院 鲁ICP备05000134号-1 |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486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