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师马利克:中国可从欧洲思想获益

时间:2014-07-31来源: 作者:

  他被认为是21世纪管理和管理教育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是管理学科的创始人彼得•德鲁克称为“管理学中最权威的人士”

  他以系统论、仿生学、控制论为基础构建了独特的管理思想

  早在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之初,他就预言最终会以失败收场

  他,就是马利克(Fredmund Malik)教授、博士,瑞士圣加伦管理中心(St. Gallen Management Center)的创办人和所有者,欧洲最出色的、国际著名的管理教育家、管理思想家和管理顾问。

  

  6月上旬,欧洲管理学大师弗雷蒙德•马利克(Fredmund Malik)访华,金融界网站同中国经营报等媒体一起,于6月6日获得了联席对话马利克教授的机会。

  弗雷蒙德•马利克其人

  管理学科的创始人彼得•德鲁克写道,马利克教授今天是“管理学中最权威的人士”。马利克教授被认为是21世纪管理和管理教育最重要的思想家,不仅在德语国家,在国际商业界也同样重要。

  马利克教授把实践经验和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包括科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等——结合在一起,成功地创造了独特而完整的管理方法,实用而且易于阅读、易于理解、易于付诸实践。

  对于众多所谓的“主流”管理概念、体系、态度和行为,马利克教授提出了现实的和建设性的批评,这使得他成为一名独特的指导者。

  中国过去几年的健康发展、在21世纪建设和谐健康社会的远大目光,都要求持续地改善她的制度,以及制度的设计、控制和发展,这些方面的实施都需要借鉴更多的前沿思想和学术成果。

  作为欧洲最出色的、国际著名的管理教育家、管理思想家和管理顾问,马利克教授早已获得世界声誉,但在中国,由于企业界和学界普遍推崇美国、日本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马利克教授并没有获得同他在世界管理学界的地位相符的声誉。

  有感于此,中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访华团主席兼CEO丹娜•舒伯特博士多年前就开始策划,希望请马利克教授来中国一行,用欧洲最顶尖的管理学理论,为中国的企业管理思想带来平衡。

  美欧管理思想的核心区别

  问:欧洲的管理学思想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欧洲的企业管理实践更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发展出了自己的组织结构、商业战略、企业评估和管理等模式,诞生了大量具有悠久历史和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在欧洲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二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马利克(以下称“马”):美欧在管理思想上有很大的区别,我想中国也能从欧洲管理思想中获得教益。欧洲是世界上最大、最强的经济实体,它特别强调质量,这一点即使在中国,也可从欧洲产的汽车上看出来。欧洲有很多大品牌,它的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对21世纪复杂性的挑战准备得最好。这是因为,欧洲公司不是以利益为指导,不像美国公司那样对利益有一种偏执,而是强调质量,强调客户,正因为如此,欧洲公司反而更能获利。

  在目前的情况下,人们追求利润是可以的,但企业真正的商业基础不是金钱,不是为获利着迷,而是必须强调客房的满意度。企业服务的不是股东的价值而是客户的价值。当然企业也可以追求短期利润,但是这对其长期发展和创新是个很大的障碍,因为创新不是几个月的时间能产生出来的,长期利益也不是短期利益能满足的,短期利益对质量也是一种障碍,要获得客户满意就要注重质量,这是欧洲公司所看重的。

  追求短期利益只有一个指导,就是赚钱,获利。而追求长期利益有6个关键(6 Key)。追求短期利益就像人们测量血压,并不是诊断治病;人们应该从营养、锻炼、血压等各个方面来保证人身体的健康,长期经营也是同样的道理。

  长期经营的6 Key

  马:长期经营的6 Key是:

  一是市场地位。这包括了客户价值、客户满意度、质量、品牌,和一个很好的销售渠道,及造就这些的技术,并且价格要合理。最重要的是追求让客户信任的关系。要知道,最持久的利润来源是客户价值,而不是股东价值。

  二是创新的表现。只追求短期利益就不可能有创新。新的、好的东西是需要时间来成就的。挣快钱是创新的障碍,而创新在21世纪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全新的深入方式,而不是表面装饰。

  三是生产力。商业需要成长、更新,生产力每个月都要能增长。生产力有4种:劳动生产力、资本生产力、时间生产力、知识信息生产力。在21世纪,最重要的是知识信息生产力。一个国家/人民最重要的是知识的能力,能够学到知识的能力。

  四是机构吸引人才的能力。一个企业,吸引、保有人才,跟收入有部分关系,金钱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雇员的忠诚,建立起信任关系,所以人们需要金钱来体现收入,但最重要的是能让他们看到人生的意义,能看到成果,看到自己对事业有所贡献,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金钱。

  五是流动性。市场经济不是像人们认为的由利润来决定,而是由支付能力来决定的。债主债权人不太关注企业的钱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关心的是支付能力。市场里有很多能获取利润的公司,但最后还是失败了,因为它们不能支付债务,尤其当其增长是以危险的方式出现时。

  第六个关键才是利润。有了上述五个关键的前提,利润才可以做到长期持久。仅仅做生意是不够的,艺术存在于生意当中。基本上在欧洲获得声誉的企业都持有这种观点,而不是去挣快钱。

  现在挣快钱的做生意方式是危险的,因为它增加了企业垮掉的风险。最危险的是金融,可能导致整个股市垮掉。

  其他不稳定的因素有人的健康、社会和政治的安全,可能的恐怖主义,这些是我们目前经济的负面因素,还有全球可能失去增长的潜力,尤其是中国。

 马利克的管理学思想

  问:可否简单介绍一下您的管理学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

  系统工程、仿生学、控制论,这是我的管理思想的重要基础。

  系统论是研究整个系统,控制论让整个组织实现自我调节,仿生学则研究整个自然的秘密和变化。现在流行的商业模式,70%的并购都失败了,80%的创新是失败的,80%的企业在3年内垮掉了,因为他们的管理方式是错误。如果你整个系统出发,就可以做出很好的预测。这是其他方式预测不出来的。

  举几个例子,从一开始我就预测到戴姆勒-克莱斯勒要失败,因为美国企业同欧洲企业很不相同。今天我们看到批评戴-克合并的新闻很多,但当初人们是认为它很成功的。结果它成了历史上最大的并购失败案,损失达到1000亿欧元。我也曾表述过新经济会失败,我还预测到2000-2002年商业的动荡,这都是很能说明系统论的作用的。

  仿生学可以窥探秘密的秘密,这样就存在一种可能,把生产力提高30%或更高,而不是现在的3%、4%,或5%。比如说在生物界,最小的有机体对能量的转化能达到95%以上,而人类造的发动机,能量转化率只有50%左右;如果我们能学习自然,就不会出现能源短缺,也不会造成浪费和产生废物。自然界是非常平衡的,如果我们不加以干涉,是可以自我循环的。

  管理学的普适性法则•差异性

  问:您把实践经验和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包括科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等——结合在一起,成功地创造了独特而完整的管理方法。我们想问的是,管理学的思想是否必须要同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历史、人文传统和习惯相结合才能有生命力?

  这个问题的另一方面,在欧洲发展成熟的企业管理行为和思想,能否在世界各地具有普适性?

  马:谢谢你提的这个很好的问题。良好的、健康的管理是基于哲学基础的,是有着普适性的法则。

  这种普适性的法则同当地文化结合在一起,尤其是令一国不可能从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进口管理。

  1970-80年代,日本经济取得了成功,这是它接受国际上先进管理方式,同其文化结合在一起的结果。我认为这也是中国应走的道路。中国现在学美国式管理很多,但中国人不可能以比美国人更美国人的方式成功。美国人永远比中国人更像美国人。

  要想在竞争中成功,必须选择自己的方式,然后以自己的方式去竞争。成功是可以依靠差异来取得。差异能把竞争伙伴变成一种合谐的存在。我想对中国更合适的管理是欧洲的方式。当然欧洲方式也有它的问题,它是建立在不同的文化基础上的。

  就欧洲的基础而言,有欧洲观点的复杂性,这和美国是不同的。美国的简单化商业模式是它的优势,这是在美国的环境中竞争出来的,但中国的环境完全不同,需要在复杂性中学习管理和竞争。美国的成功是把事情简单化,如果环境能简单化,就能成功,否则就需要系统管理。关键就是全面平衡、密切联系、动态的管理。

  欧洲方式与传统

  问:您当初根据哪些指标预测了戴-克并购案的失败?企业对员工长期的激励怎么能有效?

  马:我做出这个预测有两个原因,但我要强调第一点:其他德国汽车企业没有犯戴姆勒这样的错。戴姆勒错在跟从了美国的方式,没有坚持自己的传统。根据复杂性可以做出评估,而根据地的评估,成功性非常低。它违反了可持久的法则。

  其次是文化的不同。你不可能让德国工人去生产美国样式的汽车,原因是这两个国家虽然都用automobile来称呼汽车,但其意义是非常不同的。美国车在美国当然合适,但不能拿美国车同德国、意大利的BMW、法拉利,甚至戴姆勒进行比较。还有第三个例子则是日本车,非常适合日本,在美国也有竞争力,但也跟德国汽车完全不同。当时的戴姆勒CEO犯了一个错误,把两个automobile的概念混淆了。

  在CEO的教程中往往是改变文化,这是很大的错误。没有人能改变中国的文化。

  向管理人员付报酬,不是为了他们分析的精确度,而是为了他们行动的业绩。如果科学的重点是知识,那么,管理的重点就是利益。管理人员的目标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而且还要在实践中使用知识。

  我要强调,管理学者和企业家的任务是防止问题的出现,而不是在制造或发现了问题后再去解决它。

  人生的意义•中国传统

  问:公司应该怎样激励员工?

  马:这不是一个激励的问题,而是要认真把人作为人来对待。比如说不可能用钱买来信任,不可能用工资买来忠诚,更不可能买来对事业的献身。

  在所有国家,都存在人们是在为金钱还是为事业工作的问题。要是给人们一个理由,期望他们用一生的时间给你工作的话,靠钱是买不到的。因为别的公司可能出得更多,钱能买到的只是雇佣军。

  问:如何让雇员去认识人生的意义?公司这样做,会不会造成成本更高?

  马:这样做成本很低。当然这取决于你是制鞋厂还是汽车厂。保时捷(Porsche)公司在1990年差点垮掉,但这15年来非常成功。当时的CEO教导人们生产最好的汽车的重要性。我去BMW,他们并不讨论激励,他们让工人懂得,为BMW工作是种自尊和自信,因为他们在生产世界上最好的汽车。

  问:您刚才提到,不喜欢美国的管理方式,但美国方式却很成功。

  马:这不是我喜不喜欢的问题,而是这种方式是不是有效。当然在美国可能有效。但我们看看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就可以知道没有人喜欢美国的产品。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美国创新很少,从他们生产的汽车就可以看出来。

  了解美国容易,了解欧洲就困难得多。

  问:在中国,雇员在企业中的地位相对而言较低,企业只是想赚钱。怎么可能让人们接受欧洲的方式呢?

  马:我觉得不是接受不接受的问题,而是人们是否知道有欧洲方式。如果中国要开发人们的潜力,那么中国企业要知道如何关心人,向前看。当然这需要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

  沃伦•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最好的

  问:您刚才提到美国的管理方式简单,制造业的产品也不受欢迎,但现在纽约和伦敦是全球仅有的两个全球金融中心,由美国主导的金融体系和高科技产业席卷全球,这是否说明美国实际上也如您刚才表述的差异化思想一样,“选择自己的方式,然后以自己的方式去竞争”?

  马:美国的企业并不好,像高科技领域的微软,它不能算一家好公司,它的windows产品也不是好产品。在美国,我认为最好的企业是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它始终关注企业本身的健康状况。你去读读巴菲特每年一次的股份公司报告,那是世界上最好的MBA教材。

  现在的金融体系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它可能造成经济的崩溃。对企业来说,一个好的企业,是不用上市的,上市只能给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解决资金的问题,但企业长期的收入来自产品,这不是上市本身能解决的。

  中国企业不应急于海外并购

  问: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产、资本逐渐融入国际化,中国与欧洲的企业级交往也越来越多,尤其欧洲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也已有二十年以上的历史了。这个过程,你是否有过持续的观察?欧洲企业来到中国后,中国当地的传统和习惯对欧洲企业的管理有些什么样的影响?欧洲企业又给中国的管理带来了什么?

  马:我不知道具体的案例,但我知道欧洲的企业对中国有很多感情。欧洲企业追求的是同中国持久的关系,其基础是合作伙伴而不是挣钱的商业伙伴关系。欧洲企业不是来中国追求短期利润,寻求剥削机会的,而是带来了质量和客户价值的思想。

  问:就在上周,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了一项调查,据说80%以上受调查的大企业都有进行海外并购的意向。您觉得中国企业现在是否已经发展到了进行海外并购的阶段?

  马:NO!原因很简单,全世界所有的企业并购行为中,70%都是以失败告终的,更不用说中国企业还远远没有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转自:金融界

 

版权所有: 山东泰山管理研修学院 鲁ICP备05000134号-1 |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486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