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距离成功创业有多远
以“创业的激情与梦想”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MBA发展论坛,上周日在人民大学圆满结束。近千名来自全国98所商学院的MBA代表济济一堂,共同分享了创业的激情与梦想、艰辛与喜悦。
自1991年中国开创MBA课程以来,中国98所商学院累计招生15万人;累计毕业8万人。MBA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福布斯》中文版今年第三次针对中国商学院及其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在企业出任中高层管理人员之外,越来越多的MBA毕业生选择了创业。今年的调研数据显示,有20.8%的MBA毕业生曾经有过创业经历,这些创业者中的23.8%甚至有多次创业经历,并且10.3%的MBA毕业生目前仍然拥有自己的公司。
MBA毕业生创业成功的秘笈是什么?创业中常见的瓶颈有哪些?中国的MBA的创业课程教育与实际需求到底有多远?本报记者穿插于各个分论坛,采访了相关人士。
优秀团队是创业成功的关键
风险投资商确定是否投资要看三个条件“第一是团队,第二是团队,第三还是团队”。团队是风险投资商惟一的衡量标准,而对于MBA创业,资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于创业的MBA来说,组建一支优秀的团队,是创业成功的关键。
在创业论坛上,记者有幸采访了北京万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张锐的成功印证了团队之说。去年张锐从人大到北大、从清华到南开,用11天的时间,分别说服了人民大学MBA、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清华大学研究生放弃了现有的高职高薪的就业机会,一起走上创业之路。创业不久,他们的团队就得到了第一笔上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据投资方说,这是在中国近5年来投的最快的一笔风险投资。而投资方看上的是他们的团队组合。事实证实了投资人的眼光,资金到位之后,公司每个月的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估计我们今年超过1.2亿元应该没问题,我们的目标是2008年收入5个亿,2009年到纳斯达克上市。”张锐非常自信。
有了风险投资,优秀的MBA团队迅速成功,没有风险投资的情况下,优秀的MBA团队同样能够成功。成都久久丫公司的创始人,四川大学99级MBA何星远就是选择了“先企业内创业、后团队创业”的模式,同样是凭借着一只优秀的团队,创业成功。2002年何星远辞职离开东亚银行成都代表处,来到上海创业,至今久久丫在全国市场已做到了营业收入两个多亿,由何星远创办的成都久久丫今年的营业收入6000万元。
在没有大笔启动资金,没有相关行业的经验的情况下,何星远选择了先到一个企业去打工,把这个企业做大了,自己再在这个企业内部创业,在成都开店。
MBA遭遇创业4大瓶颈
今年《福布斯》中文版针对中国商学院及其毕业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有20.8%的MBA毕业生曾经有过创业经历,这些创业者中的23.8%甚至有多次创业经历。也就是说,在MBA中真正选择创业的有1/5强,那些选择创业的MBA之中,遇到过什么样的问题与瓶颈?四川大学商学院MBA教授黄勇经过多年的跟踪调查,对MBA在创业中遇到的瓶颈进行了总结,将影响MBA创业的因素,归纳为经验不足、资金短缺、政策扶持、项目方向和发展节奏4个。
商学院出现两极分化
行业专家表示,目前,中国MBA教育市场正在进入一个调整期。
一方面,目前中国具备MBA招生资格的商学院已经达到98所,今年中国教育机构又对60余所大学进行MBA招生资格审核;另一方面,随着MBA就业市场的理性和成熟,报考MBA的考生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区间,2007年报考人数为5.5万人左右,而招生规模为2.3万人左右。这就意味着商学院抢夺优秀生源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然而MBA学员的选择却显得越来越集中,中国商学院将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MBA教育是西方的舶来品,代表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商管理理念。在将其引入中国、转换为融合东西方管理理念的过程中,需要磨合。那些与本土结合得好的商学院,投资回报率高,竞争优势明显;那些全盘照搬西方教材,忽略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商学院,投资回报率低,竞争力将越来越弱。
转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