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公司阻挡不了Chindia

时间:2014-07-31来源: 作者:

     1947年8月15日,印度摆脱英国的统治,从此印度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至今,印度已经独立60年,在印度60岁的“生日”之际,《福布斯》刊发了印度60周年的特别报道,获得诺贝尔奖的印度经济学家阿马亚·森撰写了首席评论:《60岁的印度》。

      60年前,森还是一位印度的小学生,他记得独立后的第一任印度总理庄严地宣告:“独立的印度将是一个全面民主、世俗的国家,独立的印度将努力结束印度的贫穷、愚昧、不平等。”在印度60岁之时,阿马亚·森认为有必要回顾印度60年来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在阿马亚·森看来,印度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政府官员试图改变印度的民主制度,结果印度人民用选票将那些政府官员赶下了台。毋庸置疑,过去的60年,印度的民主制度主导着印度的政治生活。

  有人说,那是英国人留给独立后印度的礼物,阿马亚·森不反对英国对印度政治和司法体系的影响,但他同时认为,印度几千年的文化也给了民主和宪政制度的基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印度是一个宗教色彩很浓的国家,并且是四种主要宗教共存,包括印度教、佛教、伊斯兰、基督教,但印度作为一个国家,却是一个政教分开的世俗宪政,管理一个宗教多元的社会,这是非常难得的成功。

  可是,另一方面,在很长一段时期,印度却一直是低速的经济增长,第一任总理宣告的结束贫穷誓言似乎遥遥无期,直到上世纪90年代,印度经济才开始有大的改变,并逐步起飞。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独立后的印度虽然有民主政治制度,却执行了一整套封闭的计划经济体系,致使印度经济不能起飞,上世纪90年代的转变正是由于印度政府开始抛弃计划经济的体制,并打开国门,让印度加入全球化的经济体系。

  在这一点上,印度从某种意义上要感谢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因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给印度有了直接可以借鉴的启示,同时中国经济的腾飞给印度也带去巨大的经济压力,激发了印度与中国的竞争,从而印度有了政治与经济体制的配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印度在经济上还比不上中国经济,但印度有相当大的后劲。

  毫无疑问,崛起的中国经济与印度经济已经是一对国际上的竞争对手,但两国的合作也有极大的前景。在本期的《福布斯》,咨询公司Gartner的彼得·松德写了一篇专栏,题为《你是否已经有中印结合(Chindia)的策略》。按彼得·松德的观点,过去西方公司所注重的是,利用中国和印度的廉价劳动力,得到在制造和软件上的好处,但西方公司千万要关注的是,中国和印度的联合,因为Chindia的组合将使西方公司阻挡不了。

  当然,Chindia联合的趋势还处在初期,但在软件和汽车零配件上已经开始出现中、印组合的兆头,因此,西方公司必须要有一整套的策略应对中、印的联合。那么,中国与印度能够联合起来对付西方公司吗?这当然是中、印双方需要回答的问题。                                                                                       摘自:北京青年报  

版权所有: 山东泰山管理研修学院 鲁ICP备05000134号-1 |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486号

回到顶部